九代人守护发酵面技艺 将禹城制作推向国际

2019-12-23 15:57:00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李冉 武红鹏 庞占英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味道,千滋百味,有的清新甘洌,有的历久弥香。这些味道交溢互融,便有了专属的印记,有了岁月的传承。从古至今,时光并未消减分毫,德州这片厚重的土地,见证了无数老味道、老店铺的兴衰沉浮,目睹了诸多老字号的薪火相传。为充分展现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大众网·德州推出舌尖上的德州“非遗”视频策划,用镜头、文字记录德州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德州的“烟火气”。

九代人守护发酵面技艺 将禹城制作推向国际

舌尖上的德州“非遗”之大通手纺发酵面技艺

  记者 李冉 武红鹏 通讯员 庞占英

  面条,在北方人的餐桌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或清晨,或傍晚,煮一碗清汤面,撒一抹葱花,淋一缕香油,便造就了家的味道。但是,面条的制作工艺却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12月20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德州禹城市的大通手纺,见证了面条的发酵、制作工艺。

  大通手纺的历史要追溯到1700年,前身是禹城县的“大通客栈”,成立初期主要经营面馆及住宿生意,因其制作的手工面口味独特,名扬整个县城。也因此生意兴隆,颇具口碑。传承300年至今,第九代传人王富林于2005年对大通手纺传统工艺进行技术改进,力求在保留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对其制作工艺及产品配方进行大胆改良及创新,创造性研发出新一代发酵型手工面,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发酵型面条的空白。大通手纺发酵面的技术工艺于2018年被评选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富林告诉记者,大通手纺发酵面最大的特点是在和面时添加老面(现结合醇母共同使用),进行5次醒发,长达6 小时的发醇,先后经过和面、 揣面、一次醒面、按面、切条、二次醒面、搓面、盘条、 三次醒面、缠条、四次醒面、分扦、五次醒面、拉面、烘干、切断、称量、包装共计18道工序全程纯正手工精制而成。

  通过该技艺制作的面条口味独特、易消化、易吸收,产品色泽通透、细如发丝、中间有细孔。煮制过程中汤汁清澈,口感柔润爽滑、麦香十足。是中老年、婴幼儿、孕产妇及肠胃不适人群的首选健康食品。

  如今,大通手纺发酵面具有3大系列、40多个单品,每天可生产15吨面条。2012年,大通手纺与沃尔玛华北区正式签约,从此大通手纺面终于敲开国际大卖场的大门,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

  

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