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的笑脸 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2016-08-23 09:26:07 来源:德州日报 作者:

  转眼间,来到武城县武城镇董王庄村一年多了。这期间,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帮村里修了路,通了水,发展了蔬菜种植产业,实施了光伏发电项目,新建了文化广场……看着村里生产、生活条件一天天改善,村庄一天天变得整洁靓丽,贫困群众脸上有了笑容,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2015年2月10日,我怀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来到董王庄村。这个村子有532户、1531口人,其中贫困户有82户、147人。面对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第一阶段的思路:其一,扎实开展“五必访五必问”活动,深入了解村情民意。走访中发现,七成贫困人口是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技术、项目。整合扶贫资金,为他们寻找合适的脱贫项目,是当务之急。其二,充分激发党员的热情,让他们成为扶贫的中坚力量。全村有党员53人,整个队伍年龄偏大,很难形成统一思想。我逐个谈心,找准症结,解决问题,统一党员思想,并组织观看《百年潮 中国梦》、《幸福的小杨屯》等影视作品,重温了入党誓词。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村党支部书记崔风瑞更是带头签下了 《抓党建 促脱贫》的军令状。

  2015年4月,在第一书记武城支部会议上,我得到消息:县里将申请总额8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用于支持8个贫困村的脱贫致富项目。当时感觉精神一振,心想如果能争取到100万元的资金支持,那村里就能上个大项目。

  回村一说,崔风瑞有些担忧: “事情是好,可咱没有梧桐树,就怕引不来这金凤凰。 ”这话让我的兴奋劲儿低落了不少,怎么办呢? “扶持一个项目,不仅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原则,更要实事求是,贫困户全部参与,全部受益”,想着文件上对项目的要求,我边思考边翻开工作笔记,里面的一句话跃入眼帘,“要致富靠支部”,想到在农村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那些老党员,我的热情又高涨起来了。我把相关文件准备好,然后召开了一个全村党员的“诸葛亮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最后一致确定围绕大棚蔬菜种植想办法。并当场分工,怎么考察项目、怎么宣传发动、怎么组织申报材料、在哪里规划等问题一一明确。接下来我网上搜、书上查,带领党员代表参观,忙得不亦乐乎,光是实地考察就进行了21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批下来了。

  74岁的老党员杨宗明,因老伴儿生病致贫。他积极响应,建起了4个拱棚。目前,村里建成了高标准生态蔬菜种植拱棚364个,占地170余亩。种植的茄子、冬瓜顺利上市,销售一空。贫困户户均实现增收4000多元。如今又种上了第二茬。“1斤茄子价格高时一块五六,低时五六毛,亩产1万多斤,一年种三茬,我算计着,每户每年能收入1万元以上。 ”杨宗明说。

  蔬菜种植的阶段性成功解决了贫困户增收的大问题,完成了82户贫困户脱贫的硬任务,也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在蔬菜种植项目实施过程中,我还发现33户贫困户因缺乏劳力,拱棚只能由村集体协调外包经营,无形中减少了收益。有什么项目可以帮助一下劳动力缺乏的贫困户呢?

  今年2月,县里组织扶贫工作现场会,我们参观了大霍庄村实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我心想,这个项目绿色、环保,如果在村里实施,不用太多劳动力,贫困户坐在家里等分红。

  回村后先后召开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大家都觉得可行。今年5月,光伏发电项目审批通过。 7月15日,项目并网发电,规模达到60千瓦。贫困户马洪林说:“这个项目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坐在家里就能分红,听说每户年底能分1000多块呢。 ”

  扶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改善环境同样重要。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老化,跑漏严重,只能定时供水,和县自来水公司多次沟通协商后,对村里的自来水管道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24小时供水,方便了村民生活;同联通公司达成升级协议,全村的有线电视可以和电脑网络并线升级;建成村文化广场,大伙儿跳广场舞有了场地;新建20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主体落成,30余件健身器材安装完成;村路破损严重,争取纳入了连片治理项目,大街小巷都进行了改造……看到村庄一天天的变化,党员的心里越来越热了,群众的心里越来越亮了,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