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们应该怎么干

2017-02-24 17:12: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

市政协委员、民进德州市委主委陈晓强发言(撒伟 摄)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何深入推进这一战略,使德州在区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我们应该有配套的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是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德州与京津冀行政级别不对等,无法参与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这已成为我们融入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再不主动打破制约区域合作的制度“藩篱”,我们就很难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进行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提高与京津冀的对接层级,从而加快对接的节奏,提高对接的效率。目前,我们应尽快与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对接,力争在区域利益共享与分配、通关一体化等方面早日实现突破。二是大力度清理限制性政策,破除有悖于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与京津冀接轨,加速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学习借鉴天津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监管模式等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大气力简政放权,打造环京津地区最优的营商环境。

  二、我们应该有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在协同发展这场“大戏”中,河北诸市均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作为首要任务,在这方面他们不但有区位优势,还有政治优势。身处外围的德州若想突破河北诸市的重重包围和层层拦截,抢到优质项目的难度很大。而科技成果的转移受区位、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据统计,北京的科技成果只有1%左右在河北转化,绝大部分在长三角、珠三角转化。苏南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相当大一部分源于中关村。所以,我们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把引进优质科技资源、与京津冀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对接京津大院大所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在共同培育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市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高铁优势,吸引“京津科技新干线”向南延伸,全力推动中关村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深度合作。

  三、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从长计议、下真功夫,扎实做好打基础、补短板的工作。一是补产业短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搞好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和协作,以产业配套吸引产业转移。产业的集中转移是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北京市53个生物医药企业已集中落户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有四环制药这样的业界巨头。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种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分产业打造对接合作平台,创新项目引进的组织模式,提高引进项目的关联度和集中度。二是补公共服务短板。我市与北京在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对首都被疏解对象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加强与京津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尽快缩小公共服务落差,解除被疏解对象的后顾之忧。三是补基础设施短板。我市5个边际县域与河北毗邻地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严重影响了省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协商沧州、衡水两市,共同争取中央财政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网结构不合理、承载能力差的问题,以交通设施的互通互联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