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乐陵答卷”:让群众唱“主角”

2019-08-30 08:28:00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赵凤瑞

  □记者 赵凤瑞 通讯员 贾鹏 王志

  “新时代,变化大,座座小楼平地起,排排绿树映红花,小康社会美如画……”在乐陵市中街道中苑社区,百姓宣讲员张凤岐自编的顺口溜十分受群众欢迎。村民们都说:“咱百姓宣讲员真是说到村民心里去了,在党的带领下,咱们的小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乐陵,像张凤岐一样的百姓宣讲员有很多,从村里新建起的文化广场说到新农村建设,从惠民政策到国家发展,这些宣讲员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以群众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群众,避免了基层理论宣讲空洞说教、枯燥无味,群众听不懂、听不进、不爱听等等问题。

  近年来,忙碌于群众之间的百姓宣传员、送进课堂的革命故事、“四省”的村级祠堂建设、“四个目标”“五大工程”的落实……一项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乐陵行动”在“枣乡”大地上开展,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系,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双红”文化盛行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深植冀鲁边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说起乐陵,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枣林和激情澎湃的红色文化。4月9日,乐陵市“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冀鲁边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枣林阻击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冀鲁边军区司令部,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余志远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旧址先后揭牌。

  4月11日,乐陵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大会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广场举行,乐陵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成立。

  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是乐陵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掌中宝”。李安甫、李延龙等抗战老兵纷纷走进学校讲述红色故事,“五老”宣讲团、抗战亲历者,为广大市民讲述党史党性知识、冀鲁边革命故事,编著《冀鲁边精神》校本教材加入小学课程,让红色精神在文明实践中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冀鲁边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在全社会营造好、传承好、弘扬好、实践好冀鲁边精神,不断激发正能量,创造新业绩,推动新发展。”乐陵市党史办主任宋秀丽说。

  乡村“根据点”,乐陵下足“实践”功夫

  在乐陵市丁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门口左右两边镶嵌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十六个大字。这是丁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引导村民敦习礼让、互帮互助,建设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

  “我们会定期展开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人物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丁坞镇人大主席左超告诉记者,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和谐家风,2019年,丁坞镇76个村共评选出“好婆婆”183人,“好媳妇”176人,“美丽庭院”146处,并为他们挂上“最美”门牌。

  着眼于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目标,乐陵市连续开展了美丽庭院创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移风易俗、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基层实践活动,以乡村为“根据点”,围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筑造“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按照党的理论大众讲、大众听、大众信的思路,我们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在宣讲中唱主角,充分发挥宣讲员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讲述百姓事,传递正能量。”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月霞说。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在群众中实践文明

  “自从市里发出创建‘美丽庭院’的号召后,我每天都要拾掇拾掇我的小家,地板天天拖、桌子天天擦、院子天天扫,心情跟着也美了。”乐陵市黄夹镇殷家村村民殷国成对“美丽庭院”建设竖起了大拇指。

  用文明“触角”引领广大群众创建“庭院美、居室美、家风美、文化美”庭院,是乐陵市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延伸。通过阵地建设全覆盖、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形式引领文明新风,将家风家教理念融入“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让“枣乡人家”的独特魅力持久留香。

  “这和过去可真不一样了。之前一家要结个婚,砸锅卖铁也不一定填上窟窿,两口子当时因为彩礼闹分的可不少。”今年67岁的乐陵市东街村村民苏绍勤看到现在移风易俗后的新成果连连称赞。

  近年来,乐陵市以“突出思想引领,实现走下去”等四个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向。以落实“思想铸魂、文化惠民、村风弘扬、家风培育”五项工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强基础、筑灵魂。目前,乐陵市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4处,志愿服务总队1支、志愿服务分队1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6支,志愿者人数3000余人。送文化、送知识等志愿活动在乐陵遍地开花。

  哪里有群众,文明实践就到哪里,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乐陵模式”。打准与群众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选取百姓身边发生的、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采用理论+身边故事、理论+衣食住行、理论+文艺表演、理论+农业科技等接地气的形式,把讲堂搬到街头巷尾、社区楼院、村民小组,推进理论宣讲多元化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枣香人家”的品牌持久叫响。

  

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李超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