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奋斗路|德州夏津县脱贫攻坚“主动求变” 扶贫产业动力足!

2020-03-10 18:08:00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徐付彪 孙立 周冰 明东 祥一

香赵庄瑞丰源合作社是全县最早的一批扶贫产业项目

  大众网·海报新闻德州3月10日讯记者 徐付彪 通讯员 孙立 周冰 明东 祥一)连日来,德州市夏津县为把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及时加强调控,全面推进扶贫项目复工复产,确保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

  夏津香赵庄瑞丰源合作社:果断变棚,全力保障蔬菜供应

  疫情防控期间,合作社“卖菜难”,百姓“买菜难”,面对“两难”困境,夏津县立足实际,积极行动,第一时间了解扶贫产业项目运营情况,联系协调德州联督工程公司筹款4万元将瑞丰源滞销的12000多斤新鲜蔬菜、水果,运往雷集镇、新盛店镇、苏留庄镇、田庄乡、南城镇5个乡镇的公立养老机构,在疫情期间确保敬老院的老人们能吃上放心的蔬菜和水果。同时,瑞丰源将价值4000多元的新鲜蔬菜无偿捐赠到战“疫”一线。

消费扶贫解决了疫情期间草莓销售的大难题

  “合作社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各部门的帮助,现在是企业回报社会的时候了。”合作社负责人王建朴实地说,今年合作社果断将计划中的西红柿大棚改种芹菜、菠菜、生菜等生长期短的蔬菜,将两个草莓大棚拔掉改种油菜,不考虑经济效益,全力保障全县乃至周边县市的蔬菜供应。

  同时,借助微信等平台,瑞丰源合作社推出“同城爱心优质蔬菜送万家”活动,园区将蔬菜、水果一袋袋事先分装好,一袋3至5斤不等,采用微信付款,网上往来,送菜员均身着防护服,送到指定地点,居民分批下楼领菜。 截至目前,已有40多个小区,1100多户居民通过“微信点单”采购蔬菜2万多斤。  

  王建介绍称,大棚多由2到3名贫困户管理,技术人员负责指导,进一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作为最早的扶贫产业项目,瑞丰源所获得的“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大姐工坊”、“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优秀基地”,体现着瑞丰源扶贫产业的担当。

  夏津双庙镇范楼专业合作社:消费扶贫,解瓜果销售难题

  范楼村党支部领办创办民恒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通过对接上级科研单位,对现有盐碱耕地进行测土配方、试种,建起占地20余亩的6个现代化富硒草莓种植大棚目前,该合作社已有78户农户入社,整合土地300余亩,社员亩均增收100多元,带动全镇20个村,400多户家庭的1000多贫困人口脱贫,在全镇扶贫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

  全民战“疫”形势下,合作社草莓销售成了一大难题。如何解决扶贫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使扶贫产业项目收益不受影响,又能为“蜗居”在家的居民带来便利?

  夏津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各乡镇、相关行业部门,发动志愿者,对扶贫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过消费扶贫的形式做到一举双得。其中,省人大代表、范楼村支部书记杜海霞为双庙镇20个村的检测站捐赠草莓共20盆;联系宁津企业家从扶贫大棚购买草莓510斤,捐赠给德州市一线阻击疫情的干警和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为一线检测站干警及疫情阻击战斗中的基层干部捐赠草莓115筐。

智能温室大棚内已经实现机器育苗,每天可育苗40万棵

  夏津白马湖马堤合作社:借“技”生蛋,产销研一体化

  走进夏津县白马湖镇智能温室大棚,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的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装盘、压穴、播种、摆盘、喷灌……运用科技布局,搞活发展棋盘。面对疫情,马堤合作社主动变局,由原来的传统春秋大棚,借助农业产业园,发展成智慧育棚基地,形成产销研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前合作社种植西兰花、辣椒,每亩收入可观,富裕了群众,村集体也有了收入。”白马湖镇马堤村党支部书记候庆全一边操纵育苗机械一边说,现在引进的这台育苗机器,一天可以育苗35万到40万颗,十几天就可以完成全部育苗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合作社领头人侯庆全介绍称,目前,育苗基地与巨野果蔬公司已签定辣椒订单种植3000亩合同,完全不担心销路问题。接下来,基地将建设高端冷库、仓储配送中心、自动化无菌加工车间等,是集种苗繁育、研发生产、经营销售、冷链物流、回收加工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祁小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