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破烂穷”变身“小康村” 乡亲们冲进村委会挽留他

2019-10-06 11:10:00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徐付彪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数人为实现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70年来,德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天,在这个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实干创业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出现正如一个个音符,在富饶的中华大地上谱写出一曲壮丽乐章。正值国庆之际,大众网·德州特推出“对话奋斗者 致敬70年”报道策划,讲述德州市为城市发展建功立业、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进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全市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向祖国献上深情的祝福!

  昔日“破烂穷”变身“小康村” 乡亲们冲进村委会挽留他

  “对话奋斗者 致敬70年”系列报道之八

  

  李桂发查看刚磨出的新面粉

  

  拉家常,帮助贫困户找到问题并解决,已是李桂发的日常

  记者 徐付彪

  “桂发你留下吧,村里老少爷们离不开你啊!”

  2017年3月的一天,德州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的会议室里,一位脸色黑红的粗壮汉子搓着手有点左右为难。原来,这天是德州市委组织部考察德州市科协驻董屯村第一书记李桂发的日子。汉子正是李桂发,为难的是,一年的挂职期却到期,村民听说李桂发要被调走了,七八十名村民直接冲进了会议室,要挽留李书记。

  “再干两年,村里会有更大变化。”面对村民朴实的面孔,李桂发红了眼睛,最终,他留下了。

  浓眉大眼、粗壮敦实,像个军人。这是大众网记者见到李桂发的第一印象,随后也在采访中得到印证。李桂发1989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曾多次荣立军功。2014年底转业到德州市科协,先后被派驻到禹城市莒镇街、董屯村任第一书记。

  李桂发到董屯村前,该村远远落在小康路的后边。“村民只知道种玉米、小麦;群众致富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集体没收入,啥都干不了。”年近六旬的村支书程发军对李桂发的到来,没抱一点希望。

  可李桂发驻村第一天,放下铺盖便开始走村入户,寻计问策。“来了个真抓实干的。”程发军坦言,看错人了!为了带领董屯这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脱贫致富,李桂发从2016年驻村以来,就一直吃住在村里,不但帮村里建起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道路,他还发挥科协的职能优势,成立了农业种植协会,带领村民种植马铃薯、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同时协调1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贫,在村里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万元,实现零的突破,全村2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他带领山东省禹城市莒镇董屯村党支部建立了2:5:3的分配机制,即纯利润的20%交村集体,50%用于扩大再发展,30%给入股社员、贫困户。在这种机制下,村里发展各项产业首先让贫困户、残疾人受益。“我现在长期在合作社、协会打工,一年挣了2万多元,一家人的吃喝不用愁了。”残疾人刘福禄说。

  莒镇乡董屯村残疾人刘福禄介绍说,多亏了李书记,给村里上了扶贫项目,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收入1500块钱。

  2017年年初,李桂发又探索出“村社融合、合股经营”托管农民土地的新模式,通过镇村合作,规划建设了600亩地的种植园区。可是眼看着首批30个大棚建设开了工,李桂发一年的挂职期却到期了。

  李桂发告诉记者:“那时候,董屯村才刚刚踏上‘征程’,还没有见到‘硕果’,我也不甘心。群众和镇党委也愿意让我多干一年,协商后我就多留了一个任期。”

  成功留下来的李桂发,不但将村里首批30个大棚建成,之后又建了一个葡萄园和草莓采摘园,能实现采摘、游玩于一体。李桂发还为村庄规划出“三步走”的战略:首先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然后通过上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后通过建设王克寇英雄故地,打造以红色基地为依托的田园旅游区,最终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个一年到头穿着迷彩服的汉子,天天泡在村里,他把废弃校舍改建成村委会,院前广场设了科普画廊,一到晚上村民们就跳起广场舞;原先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

  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由最初的观望,到后来跟着李桂发一起干,再到如今盼着李桂发想出新点子。群众最服气的,是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正气和干劲儿,觉得他代表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形象。

  李桂发一直憧憬农村未来发展的“六变”,即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看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尤其是大阅兵后,看着国家日益强大,我更有信心奋斗在农村,带领村民们将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李桂发说,虽然离目标还有距离,但是他跟村民们已是信心满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