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载初心如磐 炮弹擦过耳边德州98岁老党员却说“为国捐躯、平生所愿”

2021-06-23 22:58:35 来源:大众网 作者:宋春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春晓 高志玟 通讯员 王凡存 马俊良 德州报道

  79年党龄,79载光荣,都浓缩在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里。佩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98岁高龄的刘金房老人难掩激动,老人于2019年得了脑血栓,与人交流存在障碍,获得奖章后却激动得连声说“感谢党!共产党好!……”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更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平凡的岁月。

  刘金房是德州市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后官村人,1923年4月出生,1942年入党,1946年3月跟随部队奔赴战场,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任担架队(团)一班长职务,先后参加过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战斗,被中共渤海区党委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

  接触过刘金房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名老党员的一片赤诚。

  20世纪30年代,刘金房在原村党组织负责人刘世贵、刘金寿的影响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

  1942年,19岁的刘金房开始秘密担任大队的交通员,常常于深夜穿梭于庆云镇、常家镇的庄稼地中,积极为部队传递军事情报、捎送重要物资。家人担心他的安危、不支持他这么做,但这没有打消刘金房抗日的决心,他大字不识,却说出了“为国捐躯、平生所愿”的豪言壮语。

  有一次,他晚上接到运送布料的任务,夜路中不慎落入深坑,小腿受伤,挑送物资的扁担也被撅断,他硬是连拖带拽,徒手将物资送到二十里外的目的地。他得到日军扫荡消息后,组织和护送群众转移;他支援游击队炸军车、毁碉堡,最终消灭日军在庆云县板营村的军事据点。

  年轻时的刘金房早就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把对党的无限忠诚融入血脉、刻在心上。

  刘金房加入民兵担架队后,随军行动,部队打到哪里,担架运输队就跟到哪里。一路上,刘金房和同志们舍生忘死护送伤员,发现敌机来袭就借助地形隐蔽伤员,实在无法隐蔽时,他们就扑在伤员身上,用身体护住伤员。为了保护伤员,他把自己的棉毯撕成几块,分别盖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雨衣挡住伤员藏身的洞口。

  战士衣服鞋袜破了,他脱下自己的硬要给战士换上,阵地上缺粮缺水,他把仅有的几块饼干和一点水全部让给伤员。在部队粮弹将尽时,他和战友突破敌人的封锁,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和粮食。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刘金房和同志们再次跟随解放军来到前线。战斗异常激烈,他和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不分昼夜从阵地上转移伤员,搜寻幸存下来的战士。他说:“从战场上抬伤员时,伤员的血不停地流,我的衣服被鲜血浸透了,血顺着小腿灌满了鞋,一步一个血脚印。有一次,遇到敌人的飞机扫射,炮弹就在我身边炸开了花,一起去的几个同志都中弹倒地,我的脚背也被子弹击中,受了伤,但一点也没感觉到疼,扛着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之后,刘金房又跟随大部队一路南下,参与了大大小小多次战斗,运送伤员的同时还帮助部队架梯子、抬木板、挖战壕、抓俘虏,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刘金房说:“这辈子自己做过最光荣的事情,就是为部队抬过担架出过力。”

  1949年3月,刘金房怀揣着2张一等功臣奖状、1张二等功臣奖状回到村里,他默默无闻、安心务农,把自己的立功奖状珍藏起来,从没跟邻里乡亲提起过,从未找组织上讲条件、要待遇。他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始终坚持立德齐家、朴素朴实的家风家训,凡是组织上要求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刘金房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是自力更生的普通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言传身教正家风,时常教育子女要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乡亲们有需要帮助的就搭把手。他严格教育子孙后代,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到一起,他就给他们讲党史、讲革命史,教育他们爱党爱国,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两个儿子、一个孙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坚定一员。

  刘金房数十年如一日,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患脑血栓之前按时参加主题党日、交纳党费,经常向村里的党员群众宣讲党的好政策,讲述革命故事,带动700多口人的后官村呈现出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贾春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