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德州丨德州以产业振兴为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3-04-11 17:15: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武红鹏

  大众网· 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高志玟 德州报道

  从杨安镇开足马力生产的调味料厂到天衢新区财金智慧大棚酸甜适宜的番茄,从桃园示范区鲁望农业的生态种养循环基地到庆云县常家镇西柳村蚂蚱养殖基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特色优势产业图景愈发亮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德州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等特点,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改造升级。如在着力塑造特色产业方面,推动乐陵小枣、夏津桑葚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建设中国北方“食谷”、全国重要预制菜基地,创建食品名城,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德州样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竞相涌现……

  眼下,德州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真抓实干,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壮大产业引领振兴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

  在乐陵市杨安镇山东华百邻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在各道工序上工作,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流水线上的复合调味品经过糊化、灌装、杀菌、包装等工序后,进入了仓库车间整装待发。

  “从年前我们的订单就没断过,截至目前已完成订单生产3000万元,像抢工期、赶进度的情况预计要持续到6月份。今年,我们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开始转换赛道,准备搭上预制菜发展‘新快车’,通过提倡中餐标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负责人说道。

  像华百邻这样的调味料生产企业在杨安镇有267家,年产值达220多亿元。杨安镇按照“二产带一产、二产促三产,以调味品三产融合带动四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定位,全方位创新服务方式、全要素整合资源力量、全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争取五年内完成打造“三百亿”特色产业集群,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率先突破的“杨安镇路径”,擦亮“中国味都”品牌。

  同样在武城县,辣椒产业已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格局,有1家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4家骨干企业,84家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2002年,武城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第一城。2021年武城辣椒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椒,2022年又入选首批好品山东。

  4月9日,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开园,园区将按照“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发展定位,聚焦“高”品质、“深”加工、“新”业态,打造我国北方农业食品精深加工引领区、农业食品科技创新引领区、农业食品品牌特色引领区、京津冀鲁超级“中央厨房”,最终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食谷”。

  近年来,德州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把建设“食品名市”作为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加速器”,率先提出要在德州打造“农食融合”全产业链新模式,加速调整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富民、产业兴市和乡村全面振兴,朝着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去年以来,德州重点实施“1234”战略,既加强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力推进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统筹推进11个县级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初步搭建起“一区多园”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产业、安全、品牌“三个体系”。实施项目招引、龙头培育、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四大行动”。全力打造优势凸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产业之城、食品品牌之城、食品消费之城、食品创新之城。

  “赋智”农业提档增效

  今年初,“山东种植的西红柿可以订制味道了”的新闻也引来了各界关注,这则新闻的“主角”——可以定制味道的西红柿就产自德州天衢新区智慧农业产业园里。

  在这座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大棚里,新技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天气热了准时开窗通风,土壤干了滴灌系统自动浇水……种种先进技术的运用,时刻控制着对西红柿产生糖分影响最大的光照和肥料等因素,为西红柿的生长提供了最为合适的环境,恰当的光照、肥料、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既提升了西红柿的口感,又提高了西红柿的产量。

  而在平原县桃园示范区的鲁望农业的两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基地中,麦苗在高学历“新农人”的精心呵护和喷灌机等大型机械的浇灌下,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能种、能养、能发电,从猪场到田间,平原县桃园街道携手鲁望农业,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衔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

  自引进鲁望集团以来,双方不断探索了“211”模式,即“两口人,种1千亩地,养1万头猪”,通过通过“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产粪——粪肥还田——土壤改良——品质原粮”的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建成2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基地,提高粮食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离不开壮大的人才队伍。平原鲁望“硕士夫妻”何石宝、徐幸夫妇就是其中之一。硕士来种田,如今已不是稀罕事。现在,鲁望农业有9名硕士、20余名本科生组成了“新农人”队伍,为粮食高产、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乐陵的“无人农场”、陵城区的数字农业示范产业园、宁津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从起初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顺天应时,从以前的缺技术到如今的高科技,德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以及智能配套设施的应用,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数字化、种植过程标准化、管理数据化、产品可追溯的数字农业体系,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和附加值。

  近年来,德州在传统农业提升智慧化、发展数字化上狠下功夫,加速农业“区块链”技术落地,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推广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不断推动传统农业的全域智慧化、产业化,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新兴业态欣欣向荣

  特色产业被称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在德州,蚂蚱、锦鲤、泥鳅、蚂蝗、辣椒、金银花、山楂、葡萄……你想的到的想不到的特色养殖、特色种植随处可见。

  在庆云县常家镇西柳村,有一片建在盐碱地上的大棚,一进大棚,黑压压的蚂蚱映入眼帘,虽说有些“吓人”,但凭借着蚂蚱养殖低成本、低风险、低门槛、产量高、收益高、附加值高“三低三高”的特点,它们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法宝”。

  据了解,西柳村蚂蚱养殖基地占地30亩,总投资70万元,共建设高标准大棚17个,占用的是村里闲置的40余亩盐碱地。该养殖项目采用了“国企+农户+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与庆裕集团和农户共同出资,农户自主经营,孟氏集团订单回收产品,经过今年的合作,各方收益很好,达到了三赢的效果。

  在陵城区徽王庄镇,“玫瑰香”葡萄是这里的一张名片,它色泽玫红、果粒饱满,入口爽甜,回味余香绵久。当地合作社培育、创立“玫芗”葡萄品牌,与京津冀等地68家大型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德州积极推进乡村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为群众致富找到金钥匙。

  不仅如此,德州还积极拓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大家好,瞧瞧这刚摘下来的西红柿,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现在下单,下午就能发货咯……”手机这头,主播边品尝、边讲解;屏幕那头,消费者纷纷点赞下单。今年年初,陵城区网红协会在前孙镇揭牌成立,吸纳当地信誉好、粉丝量高的62名网红加入。协会还制定了行业规范,成为德州市首家、全省第二家注册成立的网红协会。

  近年来,德州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商在稳定就业、拉动消费等方面的作用,让电商积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发展电商,人才是关键。2022年,德州市商务局将电子商务应用专题培训纳入全市劳动力培训计划,以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创业妇女等为重点,全年共开展培训35场,线下累计培训2000余人,使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积极与有赞、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对接,推动“德州味”等农特产品上行,培育认定了百仕达、黑面郎餐饮等一批省级电商直播基地、电商供应链基地。2022年,全市淘宝镇达到6个、淘宝村达到9个。2022年,德州市举办了2022“德州味”带货达人选品会、京东农特产购物节德州专场、“至诚甄选 嗨购德州”直播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在东方甄选山东专场活动中,德州夏津富兰香小米、乐陵希森千层馒头销量均突破5万单,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德州多措并举引导农产品企业“触网”转型,与拼多多、抖音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电商应用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2022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60.5亿元,增长10.7%。今年1—2月,实现网络零售额25.5亿元,增长38.3%,增幅居全省首位;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14.1亿元,增长35.1%。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