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父子档“麦客”:从河南出发,一路向北追逐麦浪

2020-06-10 18:36:39 来源:大众网 作者:徐付彪 尹九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徐付彪 见习记者 尹九州 德州报道

  时下,德州785万亩小麦成熟了,整个大地满目金黄、麦浪滚滚,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早已枕戈待旦的“麦客”们,驾驶着各类现代化联合收割机,开进了田间地头,追逐着割麦的生意。

  6月8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抬头寺镇的一处麦田里,22岁的解秀政操作着自家的一大型机械收割着小麦,不远处,解秀政的父亲解光波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两台联合收割机,一对父子档“麦客”,他们从河南出发,一路向北追逐麦浪,辛苦又幸福。

  “老马配新鞍”

  “秀政,这亩地割到头,就别掉头了,直接去割门庄东边那块。”“好的,收到。”……对话的是解秀政和母亲,解秀政母亲是整个车队的“司令”,指挥着两辆收割机,外加两辆农用运输车。命令都是通过对讲机不断地下达,整个车队配合十分默契,不多时间便完成了近20亩小麦的收割。

“麦客”解秀政正在通过对讲机接收任务。

  记者注意到,这个小团队一共配备了5部对讲机,操纵收割机的父子两人、两辆农用运输车的驾驶员以及解秀政的母亲每人一部。喝水的间隙,解秀政告诉记者,自己这几年刚配备的对讲机,一台几百块钱,却提高了不少效率。

  配备对讲机,是“95后”的解秀政给车队带来的新气象之一,父亲解光波笑言:“这是老马配新鞍!”。

  “别看现在我爸很认可对讲机,刚准备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解秀政拆起台来,为了这几台对讲机,父亲解光波还跟他生过气。“一台对讲机就好几百,咱割一亩地才收人家几十块钱。”解光波曾不止一次跟儿子抱怨,不值得。

  可等车队真正用上了新设备,父亲解光波才发现,这东西太好使了。碰到分散的地块,四台机器视野里互相都看不见,靠手机沟通十分麻烦。有了对讲机,再加上解秀政母亲的统筹调度,整个车队的效率几乎增加了一半。

中午12点,解秀政的妻子送来了午饭,三大袋包子。

  “也不知道饿?”

  中午12时,头顶着的太阳毒辣辣地,解秀政光着膀子操纵着收割机依旧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地头上,解秀政的妻子举着一只手不断摇晃,一次次想引起丈夫的注意。可解秀政的注意力全在翻滚的麦浪里,哪里瞧得见。

  “你看不见我送饭来了嘛,也不知道饿?”等妻子打通解秀政的电话就是一通“数落”。解秀政嘿嘿一笑说:“这就来。”爬下收割机,解秀政接过妻子送来的一袋包子,也不多说,转身就又钻进驾驶室,收割机再次忙碌起来。

  “可不是我对他们不好!是真没时间吃饭,只能给他们买包子,方便一边吃一边开车。”妻子给记者解释道,一个地方的小麦收获就那么10来天,收早收晚都会减产,种植户们催的急了,只能抢时间、赶进度。

  早上6点出门,中午不休息只在车上简单吃一口,一直忙到晚上8、9点。这个状态,解秀政的车队已经持续了10多天了。

  “今年麦收一亩地平均收60块钱,刨除农用运输车10块钱的费用,还剩50元。这50元包括一家三口的人力成本、两台收割机的折旧、为数不少的油费。”解秀政算了算,今年收一亩地的纯收入,能有个二三十块钱,挣得是个辛苦钱。

母亲喊46岁的老伴儿解光波下车休息一下。

  从河南出发,一路向北

  晚上8点多,还剩最后一块麦地收割,对讲机里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父亲解光波的车水箱坏了。

  “秀政,赶紧过来支援,我水箱糊住了。”解秀政赶紧开着另一辆收割机,完成当天最后的收割任务。忙完后,在解秀政母亲的调度下,车队开始集合回家。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30分,黑夜中伸手不见五指,整个大地上只有车队的灯光明亮且耀眼。

解秀政正在替父亲收割最后一块麦田。

  简单地洗去一天的尘土,解秀政一家人才来到村口的小饭店吃口饭,记者才真正有时间了解这队“麦客”更多的故事。

  解秀政一家是地道的德州人,住在德州解庄村。其实早在6月1日,解秀政一家三口就开着联合收割机,到了麦收比较早的河南,之后从河南一路向北,经过菏泽、济宁,边走边割,回到了德州老家。

  “今年这一路走的很苦,机械太多竞争太激烈,刨去成本没赚到啥钱。”吃饭的间隙,解秀政跟父亲唠叨起来。解光波却安慰他说:“挣钱少没事,今年机器没出啥大问题,还是能剩些钱的。不行咱再往北走走,等家里割完,去河北再看看。”

  一顿饭,几句话,这个家庭就又将踏上征途,一路向北追逐麦浪。

记者离开时,解秀政说:“我们拍张照吧,回头我挂到收割机驾驶室的玻璃上。”

睡前,不放心的解光波又检查了一遍机器。

满仓金黄的麦粒,是解秀政一家的幸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祁小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