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怀贵通讯员孙立李金海
近年来,德城区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农村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发展中也遇到了水资源匮乏、土壤板结硬化、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德城区农机局立足实际,以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为抓手,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步伐,改善了耕地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提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本增效十分明显
保护性耕作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增产和增收双赢、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兼顾、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步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众所周知,传统的耕作方式作业项目多,生产成本高,化肥施用多,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壤板结。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按农作物栽培要求,农机农艺相结合,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在土壤表层,起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效果,同时增强了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作业环节,降低了作业成本,增产增收又节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据试验数据,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每亩小麦可增产30公斤左右,每亩玉米可增产40公斤左右,平均少浇两遍地,省2-3道作业环节,每亩可节省作业费用20元左右,节省水电肥费约30元左右。
缺水始终是制约德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德城的耕地又在中心城市的效区位置,既要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注重生态保护,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城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之路
早在2005年,德城区农机部门就已开始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秋季,在黄河涯镇前李村建立了一块50多亩的试验田,引进了一台免耕播种机,进行小麦免耕播种试验。免耕播种的小麦根粗苗壮,长势喜人,直到收割也没有倒伏的,还少浇了两遍水,与传统耕作种植小麦相比,亩均增产21公斤,试验获得了成功。
2007年又扩大了试验示范规模,分别在黄河涯镇、二屯镇建立了3块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达到2100多亩,涉及300多户农民的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使示范区耕作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配套实施配方施肥、良种工程、精少量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吸引带动了周边更多的农民应用这项技术。
2008年,区农机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他们争取中央财政补贴资金2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技术培训等。与农业部门加强协作,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时,向保护性耕作机械重点倾斜。当年示范区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4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0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0台,玉米免耕播种机24台,拖拉机8台,秸秆还田机10台。农机部门在区电视台开设专栏,连续宣传报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好处和有关知识。依托示范区,举办了保护性技术培训班6期,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9次,培训技术人员96人,农民480人次。组织专家编写了《保护性耕作知识读本》和宣传材料,共发放了12000多份。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试验示范,到2012年底,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8万亩,形成了适合德城实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配套机具基本齐全,技术路线更加清晰,农民的认知程度和应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德城区农机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顺势而为,2013年积极争取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落户德城。该项目总投资374.24万元,其中用于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购置117.28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后,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达到3万亩,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节支500多万元,农业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