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2014-07-24 11:00: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主流、支流流经本县,大改道有六次之多,决口达千余次。”黄河泛滥,决口改道时所产生的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决口岐流堆积形成了本地区的微地貌地形。
        1、特殊的地理位置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主流、支流流经本县,大改道有六次之多,决口达千余次。”黄河泛滥,决口改道时所产生的河床沉积,河漫滩沉积,决口岐流堆积形成了本地区的微地貌地形。
      古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却又像一批不驯的野马,屡屡在中华大地上肆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民不聊生,而当灾难过后,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便成了伤痛的纪念碑。
      2、历史的选择
      植桑养蚕起源于中国,桑树的栽培历史已有七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战国至两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种植桑树,育蚕缫丝,生产多种丝织品,齐鲁地区,更是传统蚕桑业的发达地区。《史记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同时养蚕技术和中国丝绸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但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北方外族的入侵,自唐朝中叶,植桑养蚕由盛至衰,其中心逐渐南移。但是夏津人民并没有放弃,而进一步对桑树进行了改良,在风沙严重的地区,选择桑树中的既抗旱,耐瘠薄,同时生产果实的品种(果桑),继续种植。果桑之果实桑椹,可以晒干,作粮食用,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他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粮食。
      3、农桑文明解读
      黄河故道内的古桑树群农业系统,既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农桑文明的发展,也是千百年来夏津人民防风固沙工程的重大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珍贵遗产,是“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始皇、刘秀、乾隆与古桑传统故事,更是增加了古桑树群的神秘色彩,夏津架鼓舞、小调、谚语、俗语等都与桑树有着深深的渊源。
      4、非凡的生态价值
      桑树的生产力极其旺盛,在干旱半干旱荒漠,仍然能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发育,抗性强,抗低温,耐高温,耐盐碱。桑树根系发达,树冠宽厚,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保土功能。根系垂直分布深可达4米,根幅为树冠投影面积的4-5倍,甚至7-8倍。桑树是北方风沙区治理中首选树种之一。同时,桑树是一种长寿树,经千年而能正常结果。更令人称奇的是桑树没有大小年,进入产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古桑树群的桑树,即使是千年老树,依然年年硕果累累,这种长寿而能盛果的果树在世界上是稀有的。
      桑树的果、叶、枝、皮、菌皆为良药,其抗氧化物质之丰富,十分罕见,桑树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经过千百年来岁月洗礼,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使古桑树群生态系统内古树、沙丘、河流、村庄各因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古桑树生态稳定,环境良好,古树千姿百态,也是很好的农业景观资源。
      它是自然界和祖先遗留给现代人的珍贵财富,历经千百载,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它们反映环境变迁,世事兴衰,是科学考察和历史探索的活档案,夏津古桑树群蕴藏着中国是世界桑树发源地的密码。保护好桑树品种资源,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对选择培育新的品种及其桑树衍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千百年累积的丰富的桑树种植利用的实践知识,坚持知识经济的创新,拓展中国桑产业的全新思路,中国桑产业一定能再度辉煌,并可持续、高效、全方位地为防风固沙,节水保土和富国裕民服务,同时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超然)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