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脑血管病排在我国居民因各类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一位,也是第一大首要致残原因,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本期《名医大讲堂》我们有幸请到了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曲立新教授,她今天为主要为大家介绍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卒中”的诱因、预防和治疗等知识。曲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大众网做客。
曲立新:主持人好,广大网友们好。
主持人:访谈前,我首先对曲立新教授做下简单的介绍。曲立新教授是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于2002年至2004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神经内科,2011年再次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脑电图及癫痫的诊断治疗。她参与科研7项,分别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及三等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论著3部。擅长脑血管病、癫痫、锥体外系疾病、头疼、头晕、周围神经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在视频脑电检测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曲教授,脑卒中疾病的概念可能部分网友还不是很清楚,您能做下简单的介绍吗?
曲立新:好。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者破裂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医学上称为“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致残率高及易复发的特点。
主持人:这是一个急性发作的疾病,那能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有哪些呢?
曲立新:主要危险因素分为3类 :
第一个是不能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1)性别: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越为1.3~1.7:1
年龄: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人群的5~8倍
(2)种族:不同种族脑卒中的发病率也不同,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社会因素如生活习惯和环境也可能起一部分作用。美国黑人和西班牙人比其他种族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较高,另外,他们还更容易在年轻时发生脑卒中。
(3)遗传因素:在家族中其他成员如父母、兄妹等有脑血管病时,脑卒中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
第二个是通过治疗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脂代谢异常、肥胖、心脏病及颈动脉狭窄等。
(1)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因素增加46%。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
(2)糖尿病也是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健康人增加2~3倍。脑血管疾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 。
(3)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患者其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是健康人的2.2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约为1.7倍。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心房纤颤能形成心房附壁血栓,当这些血栓脱落时,随血液流动进入脑血管里,阻塞脑血管就会产生脑卒中(中风)。
(4)肥胖:Miall等在南威尔士的研究显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性是健康人的2.2倍。近年有几大项大型研究显示,腹部肥胖与体重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相比,与脑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5)血脂代谢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减少19%~31%。还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小于160克/升)时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危险。
(6)颈动脉狭窄:国外一些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北美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狭窄程度为60%~99%的人群中脑卒中年发病率为3.2%。同侧脑卒中年发病率危险在60%~74%的患者中为3.0%,狭窄程度为75%~94%的患者中上升为3.7%,而狭窄程度在95%~99%的患者中则降为2.9%,颈动脉完全比赛的患者中仅为1.9%
第三个是,每个人通过调整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饮食偏咸,肉类动物油摄入过多等)、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
有研究提示,每天吃较多水果和蔬菜的人脑卒中相对危险度约为0.69.每天增加1份(或1盘)水果和蔬菜可以使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6%。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吃动物性食物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继而影响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易导致脑卒中。另外,我国居民特别是北方人食盐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食盐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研究都确认其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而增加。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证实,吸烟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5~5.6倍。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Bonita和其同事发现,在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病史的影响后,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82倍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老年人大量饮酒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有研究认为,与不饮酒者相比,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毫升,啤酒不超过640毫升,葡萄糖酒不超过200毫升(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而每天饮酒大于55~70克酒精含量着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主持人:这么多因素能引起脑卒中啊,看来,除了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我们一定要健康的生活,戒烟、少喝酒对降低发病率都有好处啊。曲教授,平常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
曲教授: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减少脑血管病大有益处。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可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也可通过降低升高的血压、控制血糖水平和降低体重等控制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来起到保护性效应
由于精神紧张能够使血压升高,所以也间接和脑卒中危险相联系。单独的一次精神紧张极少会导致脑卒中,但是长期精神紧张能够导致高血压,从而引发脑卒中
主持人:谢谢曲教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这么多关于脑卒中的知识。曲教授,当我们身边有朋友,有老人发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曲教授:当身边有人突然失去意识或突然倒地,有可能是发生了脑卒中,这时应尽可能让他平卧,不要抱住他又摇又喊,试图唤醒他。您可以做的是:
1.使昏迷者的头部与水平面保持不超过15°的角,同时小心地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产生窒息;
2.解开昏迷者的衣领,取出口内的假牙,以使其呼吸通畅;
3.若昏迷者嘴里有食物,要尽量抠出来;
4.若昏迷者鼾声明显,提示其气道被下坠的舌根堵住,此时应抬起昏迷的下颌,并随时擦去患者的呕吐物;
5.对于清醒的患者要设法消除其紧张情绪。
主持人:哦,我还是第一次学习到这些知识。如果身边有患病的亲戚朋友,我们该提醒他们生活中要注意什么呢?
曲立新:好的。我分别讲一下。
(一)戒烟
1、戒烟咨询:包括自我教育(阅读、视听有关宣传资料)及个别和集体心理咨询。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保健人员与吸烟者之间一对一的,或由多个保健人员组成的集体咨询。一般而言,咨询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成功率越高,一般4-7次最为有效。
2、药物戒烟:目前主要采用尼古丁替代或戒烟药物治疗。给药途径包括经口(口香糖式)、经皮(粘贴)及经鼻(气雾)三种。推荐药物治疗与行为咨询相结合。
(二)控制体重
1、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卒中发病的危险。
2、体重指数(BMI)目标在18.5–24.0 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BMI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2(m2)。
(三)合理饮食
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d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
(四)体育锻炼
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平均每天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五)健康教育
1目的:
(1)让人们了解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主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宣传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知道如何预防;
(3)了解脑卒中的主要症状,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2、内容:
(1)了解自己的血压
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应该经常测量血压,以便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服药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或剂量等。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也应该半年至一年测量血压一次。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后,即应开始非药物生活调理或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
(2)定期体检
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检查一次为宜。可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有无异常,特别是有无房颤或缺血性改变。同时也应检测血糖(包括餐后血糖或糖耐量检测)和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后即应积极治疗。
(3)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过少、休息时间不规律、膳食营养成份摄入不合理、吸烟和大量饮酒等等。要教育人们注意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薯、豆类食物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吸烟肯定对健康有害,更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应下决心彻底戒除,否则不但害己,而且影响他人的健康。饮酒要适度,不能过量。
主持人:谢谢曲教授详解的讲解,网友朋友们可以认真地学习一下。那有突发脑卒中的信号都有哪些呢?
曲教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的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或无力;
2)突发的视力模糊或失明,尤其是单侧;
3)失语,说话或理解语言困难;
4)突发严重的原因不明的头痛;
5)不明原因的头晕,走路不稳或是突然跌倒,尤其是伴有上述任何一个症状的时候;
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短到几秒钟。但不论时间长短,只要发生以上症状,就应及时就医。
主持人:哦,一旦发病我们临床上都会给一些什么样治疗呢?
曲立新:脑卒中分为多种,下面我主要降下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抗栓治疗。
(一)抗血小板治疗
1、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和病因不明性),为减少卒中复发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而不能用其他任何药物替代。
2、缺血性卒中/TIA后,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3、如果没有禁忌证,应该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4、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缓释双嘧达莫(200 mg)与阿司匹林(25 mg)复方制剂(2次/d)均可作为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
5、依据各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获益、相应风险及费用进行个体化治疗。
6、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以及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75mg/d)。
7、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无Q波MI或冠脉支架置入术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300mg首剂量,此后75mg/d)+阿司匹林(75~150mg/d),治疗应持续9~12个月。
8、不适于抗凝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9、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注意可能发生的出血事件。
(二)抗凝治疗
1、对于伴有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服用抗凝药华法林,并调整剂量(目标INR是2.5,INR范围2.0-3.0)。
2.对于无法口服华法林的患者,推荐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氯吡格雷75mg/d。
注意事项:
1、用药前检查血小板及凝血功能。
2、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过敏或既往阿司匹林治疗失败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75mg/d。
3、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患者,建议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50-100 mg/d。
4、轻度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出血停止一周后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
缺血性卒中的降压治疗。
(一)对患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高血压患者卒中恢复期,血压应<140/90mmHg;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者,血压应<130/85 mmHg;糖尿病、冠心病及大量蛋白尿等高危患者,血压应<130/80mmHg。
(二)推荐干预方法
在所有的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的病人中,应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如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限量饮酒,限盐,强调水果、蔬菜的摄入等。
如果患者(1)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mmHg,(2)心衰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3)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应根据个体情况(年龄、种族、有效药物),用药物控制血压。
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酌情慎重。尤其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70%者,收缩压不应低于150-160mmHg。
缺血性卒中的调脂治疗
(一)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的人群应尽早行血脂检查,对于所有基线LDL-C〉100MG/DL的卒中患者,应尽早给与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00mg/dl以下。
(二)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极高危人群(伴有冠心病和/或糖尿病和/或吸烟和/或代谢综合症),基线LDL-C在80mg/dl-99mg/dl的人群,应将LDL-C降至80mg/dl以下。
(三)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需要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治疗。
(四)对于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患者建议长期持续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水平长期控制在目标值内。
(五)现有资料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 但需要定期监测肝酶、肌酶。如出现肝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肌酶超过正常上限5倍,应停药观察。如情况好转,应在严密监测的基础上换用其它他汀或减量。对于既往有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要权衡风险和获益,慎重使用。对于需要与贝特类药物联合治疗的卒中患者,建议联合使用非诺贝特。
缺血性卒中的血糖控制
(一)饮食和运动是控制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二)对伴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血糖控制目标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合并症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宜太严格。
(三)糖尿病患者应给予更加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虽然所有种类的降压药物都适于控制血压,但多数病人需要1种以上的制剂。因ACEIs 和 ARBs对防止肾损害有益,所以被推荐为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物。
颈动脉狭窄干预措施
(一)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或他汀类药物治疗。
(二)对近期有TIA或近6个月有缺血性卒中史的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70%-99%)的患者,推荐行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
(三)最近有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50%-69%)的患者,可以行CEA,但需考虑病人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并发症和始发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四)对有症状的颈动脉严重狭窄(>70%)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CAS。
(五)有症状的颈动脉闭塞的病人,不推荐常规行颅内或颅外的旁道分流术。
主持人:曲教授,节目最后您还有想对我们网友所说的吗?
曲教授:总之,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至关重要,从生活方式等方面共同控制,有不适情况及时医院就诊,时间就是大脑,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把卒中控制好!
主持人:再次感谢曲教授做客我们节目,非常感谢网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