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止、创新不停!3张民生大单绘出德州幸福

2021-07-02 19:39:38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君 李敏 王彦 焦岩 王芳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君 实习生 李敏 通讯员 王彦 焦焱 王芳 德州报道

  社会救助工作作为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困难群众织起了一张“兜底网”。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救助的方式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如何创新?德州用3张民生大单给出了答案。社会救助的改革创新,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德州积极实践,创新举措提升救助温度,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的救助新模式。

  民生大单1:“指尖”操作方便快捷

  云计算赋能救助压缩时间

  “过去救助政策只能通过主动申请才能享受,主观因素太多,如今有了这智慧救助,不用困难户主动申报,我们也能迅速找到他们,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如今提到这件事,齐河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贾延盛仍然难掩激动。然而,“智慧救助”究竟是什么?带着疑问,贾延盛带我们“逛”起了齐河县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

  “这就是服务大厅?”来到160多平方米的大厅,仅设置了一个政策窗口,而工作人员都在电脑上忙碌着审核。预想中来往的申请人去哪了?看到我们“摸不着头脑”,窗口服务人员韩潇潇笑着指了指记者的手机说:“请您使用微信小程序体验服务流程。”在她的指导下,记者打开了“德救助”小程序,点击登录后,继续选择“我要救助”,开始了记者的“申领”。


  之后的步骤已经几乎不需要工作人员提醒,简单注册登录,确认电子版《申请承诺书》后,只需要拍张身份证头像页照片,不需要翻查资料,2秒钟的时间,记者的所有信息都已经传到了“德救助”平台上。

  “我们已经整合18个部门43项救助业务,建立全市社会救助数据资源目录,以民政社会救助业务数据为基础,依托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及省民政厅综合业务平台等,整合汇集各类救助数据资源。”见记者成功提交了申请,齐河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科长谯燕告诉记者,齐河探索出一套关于低保家庭收入认定的办法,借助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平台共享的各部门数据资源和公式计算,把低保认定做成一道计算题。“最多2分钟,我们的云计算就会出具一份报告,判断你是否符合低保条件。”

  正说着,一条“初审未通过”的消息,反馈到了记者的手机里,前后不到1分钟。“我们的公式核验非常严格,尽最大可能排除不符合条件的人申请救助的情况。你申报的信息‘不实’,这在‘智慧救助’面前一点儿也藏不住。”贾延盛打趣说。

  原来,“智慧救助”是在德州市大救助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齐河自主研发的一套大数据功能模块。目前,齐河县已开发出包括面向困难群众的服务版和面向救助工作人员的管理版。微救助服务版通过认证核验、活体检测等方式进行注册,包括智能研判、智能客服、智能导引、掌上申请、在线查询进度和结果、掌上公示、监督举报等功能,公众通过微信扫码即可使用;微救助管理版包括了在线受理、在线审批、主动救助、在线电子调查等功能,大大方便了基层工作,减轻了基层累点,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民生大单2:“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打通线上数据,主动发现、预警“沉默的少数”

  2020年8月,平原县大救助平台发出预警:三唐乡半吉店村的滕小华(化名)家住院花费连续为2万元以上。系统随即将预警信息反馈至乡镇和村,村民生民政协理员黄玉龙入户核查,发现他家因为孩子患病而陷入困境,便为他家申请了低保,不到7个工作日,低保就审批完成。随后,黄玉龙还为他家申请了2950元的临时救助。此外,滕延华家的医保报销比例也随之提高,解决了他家中的困难。

  不到7个工作日即可办成低保?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困难群众家庭散布全市各街区乡村,要做到快速救助,光有技术手段还不够,必须有足够人力。德州在社会大救助工作中形成闭环管理,特别是还在群众身边设立了救助协理员。在市本级、县(市、区)和134个乡镇、815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救助网点,所有网点统一标识,所有救助项目在大救助平台上运转,前台统一受理,后台部门在线审批,实现社会救助“全域通办”。

  以平原县为例,平原县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大救助工作站,全县66个社区设立社会大救助服务站,村级配备社会大救助协理员。别看服务站面积不大,但功能不容小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只负责在申请表上盖章,需要群众再到有关部门申请救助,多头跑、来回跑,有的群众跑了N次,仍然“摸不清门、办不成事”。

  如今社会大救助协理员主动登门,对群众进行个性化的申报,大救助格局之下,一支庞大而有力量的大救助队伍正活跃在德州城乡。

  民生大单3:社会合力助力打造“幸福德州”

  社会救助之手提升救助温度

  如果说市级社会大救助服务中心和服务应用场景是“脑”,那么,乡镇(街道)社会大救助服务分中心和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伍就是“腿”和“脚”。

  在德州市德城区,德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贾蓉蓉对运用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服务平台开展工作。有了“脑”的清晰指挥,他们觉得救助帮扶有了抓手。

  “一方面,通过数据的对接交换,我们能准确定位帮扶对象,除了协助开展基本社会救助入户相关工作,还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发挥社会工作优势,链接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在对这些对象及其需求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后,我们能够调动、整合更广泛社会力量,打造品牌项目,帮扶更多群众。”德城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王晶介绍,他们以社区工作人员、村级协理员为主体,开展定期节日慰问和不定期探访关爱,引导本村(社区)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及居民群众参与结对帮扶。

  “我们一向重视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参与度,并在这方面持续发力。”德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州通过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衔接,为慈善组织、志愿者、各类救助平台、爱心单位、个人与需救助的对象搭桥,精准实施救助帮扶。此外,德州市还立足困难群众需要,探索出“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探访照料服务,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线上+线下’‘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方式,形成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我们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支撑。”德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