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之德·闯丨有一种企业家精神,叫“敢为人先”

2021-11-02 17:32:32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观博

  编者按:8月16日,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在市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民营企业家是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开新局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那么什么是有德州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卞志良、田文顺、杨维星、梁丽霞等企业家带领着自己的企业在德州稳步前进,王金强、卞青峰、卢本森等新一代企业家崭露头角。为充分挖掘德商精神,传承德商精神,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德州市工信局、德州市工商联,走进德州,走近德州的企业家,通过与企业家和其身边人的近距离接触,找寻他们身上共有的优秀特质,诠释出了“信、儒、牛、闯、承”的五种精神。为此,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德商之德”主题系列报道,探寻德州企业家们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他们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解读新时期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全面阐述德州企业家之“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观博 通讯员 路兴 周国庆 德州报道

  辛丑牛年八月十五的明月刚刚隐匿,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刚刚结束,德州东站的候车室里坐满了人,他们即将踏上向外闯荡的列车,奔赴异乡,乐陵小伙卢本森便是其中一位。

  “贫的孪生姐妹是困,是框在方格中的树‘木’,而‘闯’却是门里边有一匹马,马是要奔腾的!”这是卢本森记录在自己笔记本扉页的一句话。他的经历印证了这句座右铭,这句话更是映射了德州“敢为人先”的企业家们。

  新时代,新形势,德州人不管是在外打拼,还是在本地创业,都凭着那股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昂首阔步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人贫志不短,敢想才能赢得出路

  2002年,因家庭原因办理了休学的卢本森,为了赚钱补贴家用,支持妹妹和自己的学业,在青岛开始创业。

  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背包、一个水壶、一辆二手自行车、月租80元的一间地下室、 36元钱,这就是卢本森创业伊始的全部家当。在一个没有任何关系和“门路”的陌生城市创业,对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而言,困难可想而知。

  不过,德州人身上不怕苦的禀性给了卢本森强力的支撑。缺少资金就四处找亲朋好友借钱;没有工人就在港口周边跟装卸队队长现场谈价;没有客户就每天背着宣传资料和名片在码头发放。一年下来,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周围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卢本森的。

  朴实的性格、良心的价格、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这些“善”的本性,加上“闯”的韧劲儿,他的团队由一个人变成十几人再变成近百人,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四轮小货车再变成十几辆大货车,生意也从青岛做到了天津,5年后,卢本森在天津港有了自己的分公司。

  “在外闯就要闯出样子,不能给德州人丢脸。”这是卢本森的信条,也是众多德州企业家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他们不安于现状,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态度,在逆境中学会成长。

  谈到逆境成长,又不得不关注德州企业家史红臣。他1980年出生,德城区黄河涯镇小史村人,由于年少时受过重伤,走起路来不方便。这位41岁的德州老乡,就这样一瘸一拐地从农村走出来,上学、打工、创业,一路风雨兼程、不懈奋斗,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石家庄家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苦难给了史红臣不便的身体,却让他的内心更加强大。他凭着心中那股不服输的闯劲儿,仍想在异乡闯出一番天地。

  2001年毕业时,在石家庄上学的史红臣因表现优秀获得留校在招生办任职的机会,出人意料的是,他放弃了。

  “你想求稳还是想闯?”

  “我想出去闯一闯。”

  “西三庄有不少企业缺人手,你要不要去试试。”

  这是当时史红尘跟同学的父亲(石家庄市西三庄村党支部书记)的一番对话,简短几句“灵魂发问”,21岁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创业之路。“在工作中,面对同事们的冷嘲热讽和不信任,我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后来甚至觉得这算是一种激励。”史红尘自信地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史红臣打算在德州投资一家瑜伽馆,另外他还想找机会带领河北省山东商会企业家多到德州走走看看,努力寻求更多机会与德州合作,实现发展共赢。

  人不安于现状,才会努力去拼搏,去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企业要发展,亦如此。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德州,像卢本森和史红臣这样踌躇满志的企业家比比皆是。他们身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韧劲,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将德州企业求真务实的名片不断擦亮。

  酒香出巷子,敢闯才能觅得机会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德州的企业家就是不甘等在巷子里,他们要把“酒香”带出去。

  在德州,不乏有企业家走出国门,甚至冲出亚洲谋发展,鑫衢集团董事长王玲玲当属德州企业家中的“黑马”。

  2006年,王玲玲从国企辞职创业,成立鑫衢集团;2011年为解决企业市场困境,她勇闯非洲,把德州的太阳能路灯装到安哥拉。“当时国内的太阳能产业已经相对成熟,而且竞争激烈,我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坐以待毙,二是走出去。”王玲玲告诉记者,她果断选择了第二条路,决心带着德州的“酒香”——太阳能产业走向非洲,让全世界都“闻”到。

  非洲不比国内,治安环境让王玲玲苦不堪言。“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在非洲遭遇了11次抢劫,其中两次是劫匪直接将炮架在了厂门口,严重威胁了我和员工们的生命安全。”回想起在非洲的闯荡经历,王玲玲仍心有余悸。

  强大祖国做后盾,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12月,经过半年时间不断地开拓与争取,王玲玲终于接到了安哥拉比埃省给予的第一笔订单,这重塑了她选择安哥拉的信心。

  后来,历经千难万险,王玲玲闯出了一条“非洲路”。闯荡非洲,王玲玲无疑是成功的,她不仅自己在非洲闯出了一片天地,她还为德州的其他企业家搭建了“通往非洲的桥梁”。

  为让更多企业大胆“走出去”,2018年,德州市将“走进非洲”信息交流中心设在了鑫衢集团,为德州企业提供“走出去”的咨询服务,推动双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德州企业走进非洲贡献力量。

  “我已经蹚出了一条去非洲的路,在德州还有很多企业需要走这条路。有了‘走进非洲’信息交流中心,我们在‘外面’闯得更有信心了。”王玲玲说。近年来,德州市以项目为支撑,深化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

  2018年10月,德州德商商会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王玲玲被推举为会长。“我的企业规模不是最大的,力量也不是最强的,大家应该是看中了我勇敢走出去的‘闯’劲儿和‘拼’劲儿,这也正是我想传递给大家的。”

  前不久,王玲玲再次远赴非洲。然而这次启程并不孤单,和她同行的还有东海集团一行人,他们共同前往刚果(金)开辟新的市场。

  如今,德州德商商会会员企业已从92家发展至293家。3年来,德州德商商会组织对外经贸洽谈、优秀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数十场。他们沟通政企,对接国际国内商会,助力更多企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增进“一带一路”文化、产业交流。

  带领大家一起闯,靠的是一个“敢”字,勇立潮头,搏击风浪。德州企业家大都像王玲玲一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他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在市场经济中奔腾,进而带动着德州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产生巨大变革,让德州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舞台上占据“C位”。

  孤掌也要鸣,敢变才能闯出困境

  都说孤掌难鸣,但是德州的企业家就是要带起不一样的节奏,发出最强音。

  德州人都知道的老企业“晶华玻璃厂”,经历的崎岖之路也在坊间流传。但很多人不知道,曾破产负债40多亿的晶华玻璃缘何能够起死回生,重获生机?这离不开晶华集团董事长田文顺骨子里那种敢于求变的闯劲儿。

  时间回到2005年底,晶华集团原董事长突然去世,由于企业先前的无序扩张,积蓄的矛盾一夜爆发。当时,企业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资产负债率高达130%,银行天天催债、供应商堵门要账、起诉官司不断、内部帮派林立,人心惶惶。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受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时任集团总经理的田文顺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

  企业管理仍然需以“敢”字当头,不可裹足不前。用田文顺自己的话说,管理企业要讲究一个“变”字。变则通,通则达。

  面对庞大的债务危机,田文顺在企业发展思路上开始求变,尝试进行所有制改革,寻求合资合作。在做决定前,田文顺的内心中充满斗争与煎熬:“这条道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我能不能走呢?该不该走呢?走不走得通呢?”三更半夜,眉头紧锁的他在办公室里踱着步。那晚,他一宿没合眼。

  直到第二天一早,田文顺破釜沉舟,下定决心要试一试。合资的消息一经传出,部分企业高管心生嘀咕,企业员工众说纷纭,甚至有部分员工选择辞职另谋出路。

  合资是要做减法的,是要做出牺牲的。这次合资,田文顺手中不仅数亿资产折旧,还交出了企业的掌管大权,成为别人口中的“二把手”。田文顺却不以为然,他深信合资这条路是正确的。

  2007年11月15日,晶华集团下属大坝公司和中建材中联水泥合资组建了中联大坝公司,“成立中联大坝后,合资企业替我们解决了一部分债务遗留问题,也正是这一做法,打破了晶华集团发展的僵局。”田文顺告诉记者,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联大坝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和全国环保十佳企业。

  中联大坝发展如火如荼,晶华集团发展逐渐向好。谁承想,2015年的一纸诉讼却给了正在爬坡中的晶华集团当头一棒。生产线被迫全面停产,造成了13亿资产报废,损失惨重。

  这时,田文顺再次想到了合资发展的路子。2016年3月份,晶华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合资成立了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随之,600吨超白基板项目成功投产运营;800吨特种玻璃生产线开工建设,总体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正在为叫响“高端玻璃看德州”名片而努力着。

  在这个过程中,田文顺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这些年在管理中与德州其他企业家一样,不断创新思路,谋求企业发展新路。

  近年来,德州的太阳能发电产业有滑坡趋势,作为德州人的田文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今年9月6日,凯盛科技集团与德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德州建设光伏发电一体化项目,利用德州市屋顶发电资源,建设从光伏玻璃生产到屋顶发电的全产业链体系。

  “‘中国太阳城’是我们德州的一张名片,我不能眼看着这张名片黯然失色。走在前列做先锋,我们晶华人责无旁贷。”田文顺坚定地说道。面对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寄予的厚望,田文顺再次担起重任,决定重振“中国太阳城”德州名片。

  改革步入深水区,发展进入平台期,挑战也悄然而至。田文顺选择的是以变开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敢于直面困难,挑战困难。现如今,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九达天衢,便利的交通条件赋予德州人敢于冒险、敢闯敢拼的便利;千年运河,商业活动从未间断,频繁船运贸易,形成了德州人海纳百川、开放变通的性格。不安现状、敢闯敢拼、开放变通,深入到了德州企业家的骨髓里。因为它们,德州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因为他们,德州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步稳蹄急。

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