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德州丨德州建设“吨半粮” 底气在哪?从何而来?

2023-11-24 21:20:32 来源:大众网 作者:李冉

  大众网记者 李冉 李勇超 通讯员 吴鹏 王龙春 德州报道

  德州作为粮食生产大市,自202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大面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去年,德州市以“吨半粮”创建取得首年告捷的卓越成绩,带动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其中“良田”是根基。这是德州建立“管地护地增地”耕地保护模式的显著成效,被省自然资源厅在全省推广。

  这就是底气所在。

  “2016年以来,德州新增人均耕地面积19.6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比‘十三五’时期增加33万亩。”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洪利说。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这底气又从何而来?

  德州全面推行的“管地护地增地”模式上交了“答卷”:德州实现连续23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位一体“管地” 留住沃土良田

  “作为农业大市,德州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保护好耕地、落实好上级政策,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根脉。”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的话掷地有声。

  “好收成离不开好耕地,村里的耕地我看着,一分也不能少!”三级田长、德城区黄河涯镇前后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林虎的话令人心潮澎湃。

  在德州,从市委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每人都有一块地要管。因为,德州构建了“四级书记抓粮管地”体系,实行“卫片检查”书记负责制、包干到田一线办公。做到每块农田都有“田长”,实现以“田”为主体、“长”为关键、“制”为保障,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

  管,不仅要守住红线,还要增加沃土。德州探索的耕地再生技术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德州先后在市域8个县(市)开展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试点,通过将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后异地再利用,实现了中低产田改良提前2-3年变为丰产田的目标。

  除了让良田沃土成功“搬家”,在德州的沿黄河县——齐河县,一场让采煤塌陷区重获生机的实验也结出硕果。多年的煤炭开采,使齐河形成了万余亩的采煤塌陷区,涉及3个乡镇35个村庄。齐河利用采煤塌陷区靠近引黄干渠的便利,创新实行“引黄淤沙充填治理”模式,大力推动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该模式主要是剥离塌陷区地表的50厘米耕植土,然后用管道引入黄河沉沙池的泥沙水灌入塌陷区,水通过沟渠排走,泥沙得以沉淀,塌陷的洼地被垫高,等洼地‘长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将剥离的耕植土回覆,复垦为耕地。”齐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喜迎说,截至2022年年底,德州运用“引黄淤沙充填治理”模式,累计治理塌陷区面积8143亩。

  扎紧篱笆“护地” 用“长牙齿”的硬措施

  2021年度,德州市2个县(区)实现卫片执法和农村乱占耕地问题“双清零”突破。2022年度,德州市7个县(市、区)按照省级有关工作方案及考核办法实现了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清零”,其中,原运河经济开发区为全省唯一符合省土地执法激励标准的县市区,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一组成绩,充分说明了德州护住耕地的用心与坚持。

  从用好“指挥棒”,在全省率先将耕地保护“个性化清单”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标准》;到严肃整治“假整改”,严肃整治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再到做好激励文章,以指标奖励加大市级奖惩力度。

  一项项措施以“组合拳”的形式,连环而出。无不验证着德州始终牢记“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红线,坚定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的信念。

  盘活资源“增地”,给粮食生长的空间

  今年,庆云县严务乡“希望的田野”党建共同体3000亩盐碱地连片水稻又喜获丰收。而这里,曾经是一片让农户头疼的盐碱地。

  土地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让科技赋能激活“沉睡”的宝贵资源,庆云采用“暗管排碱”技术,让曾经沉寂的盐碱大地鸣奏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交响曲。

  目前,庆云县先后改良盐碱化耕地3.2万亩、复垦新增耕地2152亩。现在,经过持续开发改造,德州已有19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

  除此之外,德州还挖掘耕地后备资源,一是抓源头,对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来源的地类开展调查。二是促落地,通过土地平整、田块归并、客土回填、改良培肥等措施,变后备资源为优质耕地。同时,德州还在充分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前提下,进行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盘活挖潜,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发展。

  目前,已形成了22万亩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动态摸排农村各类闲散废弃地10万余亩。

  种“好”地,端牢“中国饭碗”有底气。

  这就是底气来源:“管地护地增地”模式利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格局,切实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为“吨半粮”建设铆足了底气。

初审编辑:李冉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