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 拷贝.jpg

作者简介:王德胜,男,武城人,喜欢摄影、摄像和涮羊肉,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还记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爱上了摄影,最初用的是海鸥,不久就换成了富士卡。买来整盘的乐凯400胶卷,在暗室里剪开、缠好,然后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巷里,看着图像一点点从显影液中露出来,是欣喜。那时候的拍摄是爱好,不是刻意的记录。 【更多】

第21期:很重要的花行
上一张
下一张
1890年,德州运河边农家弹棉花。用一皮弦和竹木板制成弯弓。棉绒放置在皮绳附近,用一木槌敲打皮绳,使棉绒纤维蓬松、涨开,以便棉绒搓成布节。.jpg

1890年,德州运河边农家弹棉花。用一皮弦和竹木板制成弯弓。棉绒放置在皮绳附近,用一木槌敲打皮绳,使棉绒纤维蓬松、涨开,以便棉绒搓成布节




    棉花买卖,俗称花行。清代的德州商业,花行是第一大宗,《德州志》把棉花列为德州货之属的第一项。蔡绍江著《漕运河道图》也记载着棉花是清代德州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由于棉花种的多,致使粮田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一度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德县志》记载:“地产谷不敷用,尤取资于商贩。”清康、乾二帝曾特谕德州“免关米豆商税,以使谷物流通”。

    每年农历八月至十一月期间,运河上面,全是满载棉花,来自临清、武城、冀州、清河、南宫方向的船只。清末民初,德州有花行一百余家,从商业街到柴市街,鲁德、复兴、长和、义和福等一家接一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鲁德花行。鲁德东家邵翼卿,曾任商会会长。店面上有三个经理,一名会计,还有管秤的称官,有行脚、打包匠等十几个人。鲁德花行是坐庄收购,货源主要来自高唐、夏津、恩县、平原、武城、陵县等地。每天收购两三百包,每包重160斤。它公开的是吃佣钱,即手续费。但是,这种商业主要是靠使秤的手腕和远距离贩运赚钱。
   
日军占领德县的几年中,专门成立了德县国际公司,主要用于棉花的转运。

    1937年棉花丰收,当时到德县卖棉花的有南宫、枣强、临清、阳谷、莘县等周边二十几个县城,日上市量数十万斤。日商三井、三、东棉等株式会社,委托私人商号设点收购,其方式为:日方出资,定价格,委托商号收购,按收购数量支付手续费。除代购外,日本还利用设在的德县的日冕、东棉、日信、伊藤、江商、谦松、瀛华、久记八大洋行,在德县周围大量收购和抢购棉花,他们有时用玉米等物资运到棉产区交换棉花。1938年上半年,收购棉花的花行发展到110余家,较大的花行如鲁德、大成、复兴、义兴等商号都有司帐、称倌、验级员、店员、厨师、打包工人、运输工人等达五六十人,在黄河涯、桑园等地设有分栈收购,整个德县成了大棉花市场。当时,由日本人管理的德州火车站货运编车组规定常年每天给国际公司留10个火车皮,用来装运棉花,这是天津路局的指令。棉花运到各洋行加工打包后,德县国际公司负责转运到港口城市,转船运往日本国内及东北地区。

    花行生意带旺了旅栈业、餐饮业和百货业的生意,当时有大小旅栈150余家。附近城镇如宁津的柴胡店、阜城县的建桥、故城县的郑口及德县的桑园镇等地商号也纷纷到德县设店经营。1940年德石铁路开通后,更是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据统计,1937年前,德州市26个主要行业有商号438家,37年后,迅速发展到916家,其中,旅栈业从50家发展到132家,杂货业从96家发展到187家,货栈业从10家发展到116家,有门面饭店业从57家发展到96家,上百家商号扎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