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救助管理站科员冯艳华
冯艳华,女,47岁,禹城市救助管理站科员。1996年,30岁的冯艳华被安排到了禹城市民政局收容遣送站(救助管理站前身)工作,不曾想到,冯艳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17年来,冯艳华将自己大部分的时光都献给了民政事业,她的心中没有名利,没有虚荣,有的只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真情实意,她甘于付出,乐于奉献,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诠释的淋漓尽致。
尝遍酸甜苦辣,只为心中梦想
“让流浪乞讨人回到亲人身边,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这是冯艳华在救助站工作了几年后说出的一番话,几年的工作实践,让她深刻体会到了救助管理工作的艰辛,更感受到了身上的那份沉重的责任。救助管理工作风梳头,雨洗发,跑不完的腿,受不尽的累,遭家人埋怨,路人白眼,是很多人都不愿干甚至不屑干的一项工作。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苦受累,甚至还会受到伤害的救助工作,冯艳华从来没有怨言,而是乐在其中。冯艳华是单亲家庭,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爱人10多年前因病去世,家庭的重任全部就落到了冯艳华一个人身上,但是救助管理工作的性质让冯艳华毅然做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决定,不论刮风下雨,夜深人静,只要接到求助电话她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她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去陪孩子们,甚至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辅导功课,这也是这些年冯艳华觉得最愧疚的地方。当有人问起“你对这份工作如此多的付出,值得吗?”她总是这样说:“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有意义的,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奉献款款真情,诠释大爱无疆
冯艳华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民政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为群众办好事、做善事、解难事。流浪乞讨人员这个特殊群体里大多是痴、呆、傻和孤、老、寡、残,他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
在冯艳华家中的床头上始终立着一张合影,照片上冯艳华搂着一名十六七岁的女孩,女孩偎依在冯艳华身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个女孩儿并不是冯艳华的女儿,而是她2011年救助的一名内蒙古的聋哑女孩儿……
那是2011年7月的一天清晨,禹城110巡警在执勤时发现了一名精神恍惚的聋哑女孩儿,并将她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见女孩儿身体虚弱,站长立刻安排冯艳华给她买饭、帮她梳洗。冯艳华试着与少女交流,但她眼中充满敌意,不理不睬。冯艳华心想女孩肯定受到什么委屈才会如此惊恐,她拿出纸笔写道:“孩子,我是救助站工作人员,不会伤害你,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我姓冯,你叫我冯阿姨就好。”但是,不管冯艳华怎么问,女孩儿始终不“领情”,蜷缩在沙发上,惊恐地望着四周。到了下班时间,冯艳华不放心女孩在站上过夜就把她带回家,给她买了睡衣、做饭、洗澡,还让她和自己一起睡,第二天带着她去上班。几天下来,女孩儿的态度渐渐好转,对冯艳华也逐渐信任。到了第四天的下午,少女主动拿起笔在纸上写道:“赵雪迪, 17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旗区哈达图牧场。”那一刻,冯艳华高兴得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并及时和内蒙古当地取得了联系。几天后,赵雪迪的母亲来到了禹城救助站,看到自己受骗走失的女儿安然无恙,抱着女儿痛哭了起来。临行时,赵雪迪拉着冯艳华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用手语比划着要求与她合影。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冯艳华都会收到赵雪迪的祝福短信,短信的开头总是那句亲切的“冯妈妈”。
铁肩担负道义,位卑不忘忧民
“救助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民政干部始终不可能脱离群众去做工作!当我们日日夜夜坚守自己岗位的时侯,当我们全心全意为群众履行职责的时候,我们的岗位就会闪光,我们的工作就不再平凡”。现在,已年近半百的冯艳华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当别人问起“你这些年到底救助过多少流浪乞讨人员”时,她总是笑着说:“太多了,我也记不清了”。其实冯艳华心里清楚,这些年工作中经历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她都记忆犹新……
她曾经把患有老年痴呆症王殿富老人从流落地接回,目睹了其亲人以跪谢恩的动人场面; 她曾经给患有智障的四川彝族小伙兰见此拉做了一双新棉鞋,看到了小伙子那感激的泪水;她曾经把神志不清流落街头的妇女陈伟,历尽千辛万苦送回了曲阜老家,见证了一家人团聚抱头痛哭的感人时刻;她经历了被遗弃的婴儿生命垂危,经医务人员救治无效死亡后的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她与同事曾经为昏迷不醒河北男子在医院里坚守了两天两夜,最终度过了危险期康复出院,她才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解了天下父母之愁,尽着天下儿女之孝,分了党和政府之忧。对于冯艳华而言,所有的救助都没有附加任何的条件,所有的救助都是饱含血溶于水的深情厚意。匆忙的脚步,无私的爱心,见证了她大爱无疆的宽广,悄然滑落的泪水,是对她淳朴善良最直接的见证。
一枝一叶总关情,十几年来,冯艳华用自己的真诚无私,用自己的敬业奉献让每一位流浪乞讨者充分享受这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绘就了一幅幅真情服务的画卷,奏响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