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医院:三伏天除病根的最佳时期 三伏贴正当时

2020-07-21 07:56:33 来源:德州市中医院 作者:左天普 陈静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7月26日即将进入中伏,三伏天养生期即将到了中间的部分,这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20天。

  三伏天本身就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就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很多“病根”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比如:中伏时节气高温闷热,且是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在此德州市中医院提醒大家:进入中伏,头伏贴敷三伏贴者要继续进行,而错过头伏贴敷的患者也可以在中伏贴敷。

  7月26日,三伏贴第三次贴敷,冬病夏治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三伏灸”又称“天灸”、“三伏贴”,因适应症广、疗效神奇、费用低廉等特点备受广大患者的信赖。我院开展“天灸”治疗已有10余年历史,是德州市冬病夏治“三伏灸”治疗的权威机构。我院近二十名中医专家对伏贴治疗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传承传统疗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药物研制、贴敷方法、穴位选择、时间要求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研究,这些诸多与众不同也正是获取“三伏灸”高效的秘诀。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今年我院继续向社会大众推出冬病夏治“三伏灸”特色伏贴疗法。

  什么是三伏灸?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在每年的三伏天贴敷治疗,所以又称“三伏贴”。三伏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药领域中的一种特色疗法,根据“冬病夏治”中医理论,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理念,借助夏季气温高,阳气旺盛,人体肌肤腠理开泄的天机,选用具有温经通络,益气助阳的药物,贴敷到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温经通络、调理脏腑发挥平衡阴阳、畅通气血的功能,从而起到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目的。

  贴敷适应症包括: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体虚易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脘痛。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病、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群体,有较好的防治病作用。

  注意事项:

  1.在治疗期间应慎食肥甘煎炸之物和生冷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鲜及鸡、鸭、鹅、牛肉、花生等易发物,以免加重皮损炎性反应或影响治疗效果。

  2.贴药当天不宜冲冷水澡;疮面没有愈合前尽量避免洗澡,以防感染。

  3.贴药后发疱处理:贴药后皮肤起水泡,是药物发挥作用的正常现象,皮肤起疱的病人疗效会更好,不必紧张。这时应注意保护好创面,不要搔抓,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小水泡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空针刺破抽液,外涂碘伏,避免覆盖患处,宜暴露干燥,必要时可到医院处理疮面。

  4.要以病人的耐受度为准,贴药时间一般成人1—2小时,小儿0.5—1小时。贴敷患处出现皮肤红润、痛痒、烧灼感时可取下药膏,用湿软毛巾擦干净。

  贴敷时间:

  第一次贴服(伏前加强):7月6日--7月15日;

  第二次贴敷(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第三次贴敷(中伏):7月26日--8月4日;

  第四次贴敷(中伏加强):8月5日——8月14日;

  第五次贴敷(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初审编辑:朱学勇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