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条例引热议 校园体育设施到底应不应该开放?

2017-01-17 08:55: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师大操场入口处的门禁 摄影/本报记者 彭小菲

  按照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议程安排,今天代表团或者小组会将审议《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草案)》等两部法规。条例中有关学校等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15年12月至今,该《条例》已经历经三审,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相关代表、委员,大家纷纷从自身工作出发,就校园体育设施开放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利用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报告的间隙,采访了部分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关于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话题逐步聚焦在三个焦点,代表、委员们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给出了一部分现实的“破题”路径。

  焦点一

  校园体育设施到底应不应该开放?

  在说到“是否可以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问题时,几乎所有代表、委员都给予肯定的答复。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认为,让所有的体育设施发挥最大功效,也涉及到财产的社会化问题,私人财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化义务,更不用说是校产了。全民健身最稀缺的就是场地和设施,一旦开放校园操场,能够很好地缓解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立军认为,部分老旧小区缺乏健身器械,学校操场等设备向社会开放是可行的,但需要有序开放,并且是在满足学生体育课程以及锻炼需求的基础上开放。

  作为西城区已经将体育场馆开放学校的校长,市人大代表、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表示,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学校应该开放这些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如果没有场馆保障,就是空谈。学校,作为体育场馆资源集聚的地方,应该向社会开放”。

  焦点二

  校园体育设施开放最大阻碍是什么?

  市人大代表、金融街丰汇园社区主任白莹认为,虽然大家都认同“开放”这一趋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开放时需要额外消耗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安全性的考虑,成为“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一大阻碍。而这一观点,得到众多代表、委员的赞同。

  123下一页 123下一页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