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扬,43岁,德州籍左手书法家。
刘志扬喜简居,阳台文竹攀缘成长环绕一面墙壁,煞是喜人;屋内则常萦绕着纸墨清香。书房“观心阁”中,一副8尺整张红色金龙宣纸上榜书大大 “佛”字,占半壁,憨态可掬,苍劲有力,落款附260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与众不同,让人叹为观止!细观其书法彰显佛家尊严,又有文人雅致空灵之感;笔锋婉转流畅,或刚劲,或飘逸;丝竹语音徜徉下,刘志扬每日研磨习书自得其乐,或顿悟,或有所思,尽在点画摇曳之间,出世与入世全在他的笔下。
为何伴“佛”习作?刘志扬原是居士。
书为心声 佛为心法
2003年秋,刘志扬于北京法缘寺皈依佛门,称戒扬居士。为的是洗尽一身尘埃,重塑自我。
上世纪90年代,刘志扬高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就职于德州市某面粉厂,一个曾被人羡慕的企业。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粮价渐渐放开,到1994年,全国粮价全部放开,面粉厂也开始由辉煌走向颓败。迫于生计,刘志扬曾蹬三轮走街串巷卖过面粉,骑车贩卖过烧饼,但光景还是日不如日。1996年,在工作6年后,刘志扬依然选择离开,并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同年赴京。
大学期间,刘志扬曾代表学院参加第26届国际书展,获得提名奖;日方院长为表彰刘志扬的书法成就,从日本寄过来五棵樱花以表谢意!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次年,刘志扬选择勤工俭学。这期间,他经历坎坷,曾经白水煮面条充饥,也曾在地下室内居住,最终谋到了一家杂志社实习编辑的工作,开始了3年的媒体工作生涯。3年时光中,他做过实习编辑、记者、策划等;从杂志社到中央电视台,一路马踏平川。最为得意的是他组织、策划、发起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璀璨中华——人民大会堂装饰精品集》,采访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张仃及常沙娜先及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马克辛等前辈,他曾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但在几年后他还是失意离开了央视,结束媒体生涯。紧接着又是一段充满坎坷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春秋……
从2001年到2006年,刘志扬曾注册过两个文化传媒公司和一个科技公司。在自己创业“三落三起”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以“观心”来探讨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因缘际会,顿悟人生,选择皈依心灵的栖息之地:佛学。
岁月无声 今生有情
北漂14年后,刘于2010年返乡尽孝,照顾古稀之年的父母。2012年秋,老父亲四出四进医院后溘然长世,刘志扬悲痛不已,削发守孝,再悟人生、晓佛理,悲痛之余左手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来纪念亡父,三个月鲜出家门。每每回想过往,父亲音容犹在,刘志扬泪眼婆娑。此事以其所作一首词为证:《江城子 忆父》
一别生死两重天 忧思绪 愁满腔 万里迢迢 何处与相期 梦婆娑 泪千行 醉中犹记阖家中 蒲扇摇 殷殷爱意 涕泪语千行 哪里重逢相思里 关山梦 记忆中
刘志扬父亲刘洪民是当地著名的民家书法艺人,刘志扬孩提时候便受到了父亲的启蒙。逢作业完成不认真时,父亲就会在旁写下正确的范字和批示,刘志扬从模仿父亲的字迹开始学习,由铅笔到钢笔,再到毛笔,几年后他成为班里的小小“书法家”,老师以其字示范全班,他得到了很大的鼓舞,父亲赞赏有加,苦心辅导。刘志扬记忆尤甚的是,在小学四年的课堂上,众多学生在黑板上模仿他写的“春”字的前三横,结果悉数画成了波浪线,那时他感到非常骄傲。同年,他获得德州市少儿书法大赛二等奖。直到高中毕业,班里的黑板报几乎让他承包下来。
高中时,他还借阅了大学教材,系统的学习了书法知识,点、撇、横、竖、捺,到底有几种运笔方法是他从父亲那没学习到的。他开始理解什么是“方笔”,什么是“圆笔”,什么是“临”,什么是“摹”。为了能够更好的练习书法,他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把这个教材全部抄下来作为他的书法行为指南……这对他以后的书法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还一毛一毛的积攒零钱买字帖。他现在依稀记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字帖,“当时的价格也不过一元钱”。
1990年,刘志扬高中毕业后进入德州面粉厂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激情岁月。他在面粉厂接过麸皮、码过面、看过机器。冬日里,未防粮食受潮,加工车间是不会开暖气的,他夜里就在身下铺上麻袋,身上盖上麻袋凑合一宿。据他讲:冬天时候,上夜班,每天天一亮就去吃早点,买早点的一看像个乞丐,把他轰走了------现在他说起这段往事,还是大笑不止!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工作之余继续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6年德州纪念抗日胜利50周的书法比赛上,他一举夺得青年组的特等奖。
千淘万漉 始得真金
如今,刘志扬已是不惑之年。在送走父亲后,他用一年的时间抄写了5卷佛经长卷,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平等觉经》、《金刚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刘志扬说,抄佛经很积功德。这5部佛经长卷只有一部是用右手书写,其余均用左手书写,字体有小楷、行楷、魏碑、小篆等。如今这五部长卷,均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悟凡长老、心空老师为其题写长卷佛经名,添色不少,不胜殊荣!
其实,刘志扬是在北京打拼的时候由右手书法向左手书法转变的。他说,皈依佛门是改变自己书法风格一个很好的契机。刘志扬从小用左手使筷,但务工、写字均用右手。他说自己用左手完成作品后,再请北京的书法名家们指导时,他们都说:‘你可能就是适合用左手写,这样的作品谁的影子也没有,这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管你用左手写也好,右手写也好,你只要能把书法的味道写出来,把你的功力,把你的眼界,把你的内涵的东西表现出来,这就算成功了。你有你自己的面目,就可以。”就这样,刘志扬渐渐练出了自己的特色:左手书法。
谈到自己对书法创作的心得,刘老师认为,即使每一个字八面出锋,字字完美璀璨如天上星星,远不如大智若愚、天真烂漫的好。天真、率性、自然而无懈可击,横不当横,竖不当竖,撇开技法,由心而发,始于情,游于内心之感觉,喷涌而出却也能婉婉道来,揉古典渊源之学融于内心微微丹心之中,纳气于胸之苍穹,感悟于大千芸芸之众,写就写吧,只要是内心的真实情感!
“写书法,我的体会是‘笔找墨,墨找纸,纸找人’,运笔的快慢,要看墨的浓淡、宣纸的渲染程度,以及人的性情甚至季节都有很大的关系。”他说,“每一个真正书法家都是有着坎坷的经历,丰富的思想,饱满的热情,“不平则鸣”的缜密细微的思想感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情怀?!也只有这种丰富的感情,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刘志扬说,自己与佛有缘缘。他的女儿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出生北京在宣武医院,和四川汶川地震同一分钟出生!那天的阴历正是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去年彼时,“大悲咒”不绝于他耳,刘志扬辗转反侧。第二日,恰逢他与同籍书法家田森老师第一次逢面,田老师字体虬劲有力,气势磅礴 ,具有大家风范;刘志扬佩服不已,遂提出拜其为师,田婉言谢绝。在其中午席间,刘志扬说:为了表示对田老师的尊重,在以后的作品中均落款“双三”来表示今天与田老师的深情厚谊,“双三”者,二月初三也。
刘志扬逸事很多,爱喝酒,每逢朋友到其家中,必一醉方休;赶上哪位仁兄喜欢书画作品,一概是满口答应;若是看上墙上装裱好的作品,马上站起来为其摘下来,卷好递于人手中。
刘志扬喜诗词,曾经在90年中秋节,伴着隆隆的机器声写下一首《满江红》,现摘录下来以飨读者:
一腔热血 化长虹 满腹深情 为谁生 少年侠气 饮若长鲸 风风火火乃人生 几番起伏终不平 怀壮志 十年图破壁 学愚公 五岳移 踏东海 遏急流 风和雨 几时秋 问吴刚 月何明 天若有情应怜我 人间处处彩云飞 需从容 应高筑神州 赤寰球
(撰稿/大众网记者 王秀波)
(初审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