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在省内保持领先。然而,在来之不易的“飘红”数据中,有一些数据不容乐观。用“又好又快”这把尺子衡量,许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成效不明显。
增量不大、调整不快,跨越赶超任重道远
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9和4.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三。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72%,高于全省2.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3.8%、11.2%、13.4%,均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以上。在节能降耗方面,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5.01%,超额完成省政府要求下降2.9%的节能目标。单看这几项数据,我市上半年成绩可圈可点。但抛开增速看绝对值,我市各项指标的省内排序就迅速回落到中游甚至中下游。最为明显的是进出口总额,前5个月我市进出口总额的增速位居全省前四,而比较绝对值,我市排名滑落至全省倒数第五。即便单从增速看,我市工业、服务业的增速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回落。特别是工业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的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
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高新技术投资上看,各县市区上半年投资额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甚至在3倍、5倍乃至10倍以上。我市要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特色经济、实现跨越赶超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抓投入、保增长不能放松
当前,我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明显滞后,以股份制改造为例,经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大力推动,截至6月末,全市真正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不过数十家,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管理体系。产业方面,诸多特色产业有基础无集群,虽然近两年我市相继落户一批大块头项目和龙头企业,但各产业内部的整合步伐较为缓慢,虽然年初我市启动了47个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但短时间内难见较大成效。
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少,是我市目前难以回避的现实。要迅速扭转这一现状,突出投资拉动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从上半年的数据看,我市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9%,位居省内首位,但仅比济南、青岛等6个城市高了1个百分点,而从绝对值看,济南、潍坊的同期投入是我们的2倍,青岛、烟台是我们的3倍。
根据外地经验,以目前我市的经济现状,要实现跨越发展,至少要保持30%以上的经济增速。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把当前各项指标的增速提高1倍以上。从上半年各县市区的实际增长看,县市区部分指标已达到这一要求,但一些发展较慢县市区的增速甚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趋势,大大拉低了我市整体的前进速度。如何进一步扩大投资、优化投向、提高投效,既保持先进县市区的高增速,同时提升落后县市的发展速度,是下半年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植重点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扩大投资、做大总量的必要条件。当前,各县市区需要警惕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在持续稳中有进的势头下盲目乐观,认为无须考虑结构问题;二是担忧调整结构会使本来就因市场、成本等因素发展放缓的主导产业雪上加霜,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速。当前,经济界越来越清晰的一个共识是: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同时,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强大的力量。对于我市而言,在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清醒认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更加坚定不移地在增量中调整,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
自去年我市启动重点企业培植工作以来,全市115家重点企业普遍运行良好,但膨胀速度不快仍是主要问题,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的达15家,同比增2家;过30亿元的6家,同比增1家。从产业布局看,新组建的47个工业产业基地虽然成型迅速,全部基地内收入、利税均能占八大工业产业集群的55 %以上,但具体到每个基地,骨干企业不强、优质企业偏少、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仍十分显著。
站在年中节点,我们必须把做强本土企业、本地特色产业摆在和新上项目同样重要的位置,按照全市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更加积极地推动企业强化创新驱动和资本运营,加强技术改造,抓好产业基地和大企业培植,才能更有效地加快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本报记者 王贺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