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了,放点鞭炮,既是传统,又能烘托出“年味儿”。然而,羊年春节,往年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却渐行渐弱、渐行渐远,比以往多了一些安静与清新。
正月十五元宵节来临,记者站在春节的“尾巴”上,回望这个即将结束的春节,梳理出一组数字,既有环卫部门对鞭炮屑吨数连年下降的统计,又有环保部门关于PM2.5的监测数据,还有市民百姓在烟花爆竹消费方面的变化情况……
所有这些,无不印证着鞭炮越来越不受待见,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燃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正在遭遇日益清新的现代文明。而新老更迭背后,则是变化带给人们的“福利”渐增。
去年花了2000元,今年只买两挂鞭
3月3日,记者在德州市中心城区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近八成市民认为今年春节鞭炮声比往年少了,还超过4成市民在春节期间没有购买燃放烟花爆竹,其余6成市民表示,即便是购买鞭炮,也买得很少,鞭炮能少放就少放。
“今年过年清静多了,往年一到年三十晚上,外面噼里啪啦鞭的鞭炮声从晚上一直能响到天亮,吵得我根本没法休息。”家住运河经济开发区时代花园小区的刘女士对春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深感头疼。然而,今年除夕夜的鞭炮声并没像往年一样连绵不断,春节跨年钟声过后不久,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炮响外,小区里已经安静下来,刘女士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我去年春节买了近2000多块钱的烟花爆竹,今年就买了2挂鞭炮。”市民乔先生说,以前过年各家各户都是比着放,看谁家放得多。但现在空气污染严重,不少人对春节放鞭炮开始反感,“现在雾霾天越来越多,何必还花钱买噪音、买污染呢,少放点鞭炮,大家过一个环保低碳、平安祥和的春节,岂不是更好!”
鞭炮屑从120吨降至60吨
“今年放鞭炮的的确少了,以前一逢过年,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大年初一,清扫的鞭炮碎屑差不多能装满五六个垃圾桶,累的腰都直不起来,现在随便扫扫,地上就干净了。”负责三八路清洁的环卫工杜女士说,春节期间是环卫工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因为鞭炮碎屑特别难清理,每天工作量也特别大,但今年的鞭炮屑明显比去年有所减少,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以前路边的绿化带里全是鞭炮屑,清扫起来特别麻烦,现在放鞭炮的少了,清理起来相对容易,我们也轻松不少,可以早点下班回家过年。”
记者了解到,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今年春节期间鞭炮燃放量明显减少。来自环卫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春节期间,德州市中心城区环卫工人清理鞭炮碎屑120余吨,2014年清理了80余吨,2015年清理了60余吨,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PM2.5减少一半
烟花爆竹燃放量的减少,也直接反应到空气质量上。记者从省环保厅获取了德州市中心城区2014年至2015年连续2年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014年除夕当天的PM2.5小时浓度为168微克/立方米,在初一却飙升至317微克/立方米,足足增加了近2倍,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水平;2015年春节期间,由于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热情锐减,除夕当天的PM2.5小时浓度为97微克/立方米,大年初一时全市平均PM2.5小时浓度最高达到147微克/立方米,仅为2014年同期最高浓度的二分之一。
对此,德州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急剧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会直接导致PM2.5浓度骤然上升。尤其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对空气质量影响更为明显。“今年德州市中心城区烟花爆竹燃放量明显减少,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今年除夕夜间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燃放的影响明显降低,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
提前撤摊
元宵节前,记者走访了德州市城区的几个售卖鞭炮的临时销售点,商家都纷纷反映,今年的生意特别“不好做”。
按照规定,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的销售期将于3月6日截止,但因为今年的销售情况不景气,不少商家已经提前撤掉了摊位,剩余的销售点也都在降价处理,争取尽快卖掉剩余的烟花爆竹。
“现在买烟花爆竹的人越来越少了,生意不好做。”三八路一家销售点的老板张女士告诉记者,近两年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今年她特地少进了一些货,没想到还是积压了部分货没有卖完。“今年的生意太差了,现在我店里还剩下不少货没卖出,只能赔钱甩卖了。”
“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企业、单位等团体是购买烟花爆竹的重要客户,随着中央禁令的出台,很多单位放弃购买。此外,受近两年来雾霾天气多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环境保护,逐渐选择少放鞭炮。这些原因都导致烟花爆竹销售遇冷,销量会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对市场冲击很大。”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追求文明、环保过年的人越来越多,鞭炮销量减少已经成为趋势。
烟花爆竹销售遇冷,也使得其零售网点和整体备货量也有大幅缩减。德城区安监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春节期间,德州共设立1873家烟花爆竹销售点,其中,1351家临时销售点,比去年减少了201家。
清闲的120
此外,记者从德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及市区部分医院了解到,与往年相比,近两年春节期间医院接诊烟花爆竹炸伤者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市区多家医院难觅烟花爆竹伤者。
据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数据统计,今年和去年春节期间,德州市中心城区医院共接诊烟花爆竹炸伤者均不超过10例。
“以前每到春节假期,都会有不少市民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被炸伤前来住院或处理伤口,但这两年春节期间被鞭炮意外炸伤的市民明显减少。”德州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市民们环保观念、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烟花爆竹燃放量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民的安全意识也在增强、烟花爆竹质量有所提高等因素,都大幅降低了市民的受伤率。
为爆竹声渐行渐远“点赞”
“爆竹声声辞旧岁”是中国人年年守望、年年传承的习俗。在国人的印象里,烟花爆竹那震耳的声响、绚丽的花火,营造出来氛围,总能把“年味”烘托的浓之又浓。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始频繁上演着十面“霾伏”,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春节习俗却遭遇了现实尴尬。
烟花易冷,带来致霾的无奈与伤痛。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量的有害气体,还有粉尘和残留物,特别是对PM2.5 浓度的增加有显著作用,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空气质量,让每一个城市人逃无可逃,深受其害。伴随着刺鼻的硝烟味,留下满地的纸屑。加大了清洁工的工作量。燃放鞭炮既浪费钱财,又污染环境,更影响安全。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实上,文化传统的延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发展做出合乎社会需求的调整,才是对文化的最好传承。燃放烟花爆竹带有农耕文明时代的鲜明烙印,现代城市生活高密度聚居的特点,已经放大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对于现代城市中的人来说,爆竹声中迎新年只是习俗和一直以来的过节习惯。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民俗习惯也应该发生演变以适应现在的社会。在文化习俗与环境冲突加剧的今天,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同样可以变化。
当习俗遭遇雾霾,要年味儿还是要蓝天?如今,随着社会呼吁和政府不断倡导,在保护环境和旧习俗面前,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却逐渐成为了不少市民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市民觉得欢庆春节不只有燃放烟花爆竹一种方式,家人团聚、朋友相依,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通过短信拜大年,通过微信送红包,用相机、用手机定格幸福、留住精彩;一句句深情的祝福语,一张张幸福的合家欢,传递了亲情,增进了友谊,即使没有灿烂的烟花和震天的鞭炮声,春节一样可以年味儿十足。
爆竹声远了,淡了,可春节的氛围并没有减弱,反而让春节增添了更多文明和谐的内涵。相信在以后的春节中,鞭炮声渐远,年味依旧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