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满志旺
在德州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有一支“鼻子特工队”,他们用自己的灵敏的嗅觉,来亲身监测空气异味,并划定级别,确认是否在规定的异味排放标准内,他们就是嗅辨员。4月27日,大众网记者走进中心站,体验嗅辨员的工作,向大家揭开他们工作的神秘面纱。
嗅辨员入门,最少分辨5种气味
4月27日,记者在环境监测中心站见到了38岁的嗅辨员黄川徽。黄川徽告诉记者,成为一名嗅辨员首先是要“考证”的。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嗅辨员的资格。目前检测中心站内共有11名嗅辨员。
“除了理论考试之外,还要在现场分辨五种气味。”黄川徽告诉记者,五种气味分别为花香、汗臭气味、甜锅巴气味、成熟水果香以及粪臭气味。随后,还拿出五种气味的试剂让记者体验,记者将鼻子凑到试剂瓶口,虽然进行仔细辨别,却也只猜对汗臭与粪臭两种气味,而这已经是比考试“松”了太多。“考试时根本不会把整瓶试剂放到鼻前辨别,而是要将试剂滴到无臭纸上进行分辨的。”
常年与臭气打交道,嗅辨师的健康是否会受影响?黄川徽告诉记者不必担心,因为实验用的臭气是经过高度稀释的。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嗅辨员的年龄应在18至45岁之间,如无特殊情况,可连续工作三年。
采气嗅辨需要“重复再重复”
据了解,如今需要嗅辨空气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项目环评、市民投诉等情况下。嗅辨员得到指令后,会去检测地点进行每两小时一次,全天四次的气体采样,并在气体采样后的24小时内做出嗅辨结果。
记者看到,嗅辨员用来采集气体的采样瓶为真空状态。“需要采集的时候,就在下风向打开采样瓶,让当地的空气进入。”在收集完四次气体后,嗅辨员就要将这些气体带回中心站进行嗅辨。
按照规定,嗅辨的过程是需要7名嗅辨员进行的。其中一名嗅辨员负责配气,另外6人的工作就是“闻”。
黄川徽首先将采集来的气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注入“恶臭测试专用袋”,然后将从经过装有活性炭的净化装置二次过滤出的洁净空气注入另外两个专用袋,这样黄川徽的手中就有了三个看似一模一样的透明的装满气体的袋子。同时,袋子上分别标有A、B、C用以区分。
随后这些袋子要通过一道“阀门”交付给与配气室一墙之隔的嗅辨室。每名嗅辨员都会得到这样的三个袋子,通过用鼻子闻,找出注射有采集到的气体的袋子。嗅辨员在闻袋子里的气味是,一手将出气孔对准鼻子,另一只手轻轻挤压专用袋,将气体挤出。嗅辨员轻轻一闻进行分辨,然后将结果写到用于统计的表格上。随后,这些结果将被用于计算小组平均正确率上,当正确率大于0.58时,则需要按10倍梯度扩大对臭气样品的稀释倍数并重复此前的配气、嗅辨过程,直到正确率小于0.58。
嗅辨员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鼻子,来确定臭气是否超标,他们的判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其确认异味超标,有关部门将依法责令治理。
女性有优势 不能抽烟喝酒化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检测中心站的11名嗅辨员中,共有10名女性,只有黄川徽一名男性。
“因为女性的嗅觉比男性更加敏感,因此她们可以说是具备一定的优势的。同时,很多男性不能通过考试,也与他们抽烟喝酒的习惯有关。”黄川徽告诉记者,抽烟喝酒都会影响到嗅辨员鼻子的灵敏度,因此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女性来说,不抽烟喝酒也许很容易办到,但是对于天生爱美的她们来说,却还有一项规定——不能化妆。因为化妆品大多带有香味,而这些恰恰会严重影响嗅辨员的嗅辨结果,因此监测中心站的女嗅辨员每天都是素颜上班的。“而在平时,为保护嗅觉,我们平时基本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果当天有实验,大蒜等刺激性食物都是严格禁止的。”看来要做到一名合格的嗅辨员光有灵敏的鼻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活习惯上做出一定的“牺牲”。
“虽然身为嗅辨员在生活上有很多限制,但是一想到自己的鼻子能够做到机器设备做不到的事情,帮助市民监测空气就感到很自豪和骄傲。”嗅辨员薛春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