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向学员们宣讲创业扶持政策
□记者 庄滨滨 通讯员 耿珊珊
眼下,德城区人社局正在干一件大事: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和“牵手”的创业培训机构,先后培训了600余人(次),成功孵化近百家企业,带动千余名市民就业。
“在传统人才工作中,技能培训占大头,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政府不转变职能,不仅培养不出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而且容易‘白费力’。怎么办?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府出钱,他们出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力量,带动更广泛层面的就业,是德城区人社局的愿景。”谈及全区创业培训工作,德城区人社局就业办主任张峰如是说。
用足用活政策 呵护创业梦想
媚厨娘的冯娟是个标准80后创客,在参加德城区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之前,她只有一个燕窝工作室,苦苦坚守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参加了培训班之后,冯娟不仅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场地、品牌建设也逐步落实。
“通过参加培训,创业目标更加清晰,而且有专人指导,避免了很多创业的弯路。”冯娟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话语里饱含着感激。据了解,冯娟的公司正在参加山东影视频道的创业栏目,即将获得500万元融资。
圆了创业梦想的冯娟只是受益于德城区创业培训项目的幸运儿之一。按照《山东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2014—2018)》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去年6月份,德城区人社局与德州通讯电子职业培训学校开始合作,政府有需要,学校有资源,再加上省里的资金补助政策,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启动了“SYB”培训项目。
政府全额补贴、全程免费培训,一时间,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等创业潜在群体纷至沓来,他们最小的17岁,最大的60多岁,一个个在培训班里释放着、历练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着眼互联网+ 促进梦想落地
“我们从2002年开始做职业培训教育,和德城区人社局开展合作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互联网+,强化电商培训,不仅实现了一些人的创业梦想,而且促进了部分传统企业转型。”据通讯电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李成彬介绍,培训主要分为企业创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工商注册、企业孵化扶持、企业互助、回馈社会等环节。
在互联网应用培训环节,互联网+网商,互联网+移商,互联网+微网站、微社区、微电商,APP一键生成等版块让学员们纷纷吃上了互联网+的“螃蟹”。学员刘庆以前是一家机床厂的片区经理,辞职后,他受佳和木业的老板委托,参加了“SYB”培训班,在这里,他和最先进的互联网理念碰撞,不仅让佳和木业尝到了线上营销的甜头,而且成立了自己的天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微信平台开发、App制作等,成立3个多月来,已经接了20多个单子,发展前景一片明朗。”刘庆说,“人社局的这个创业扶持项目不仅让自己实现了梦想,而且让更多没有项目、没有资金,只有想法的人有机会实现梦想。”
刘庆的成功不是偶然,在人社局的培训项目中,不仅有最新的互联网+理念,还有专业讲师配备德州知名企业家授课,确保更多的创业梦想落地开花。
优化服务环境 创业带动就业
除了着眼于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前端服务,德城区人社局还从落实创业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完善跟踪服务等后端服务方面入手,为创业企业把好方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2014年起,对2013年10月1日后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小微企业,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从2014年起,全区各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统一提高到10万元,财政全额贴息,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300万元,财政贴息50%”……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据李成彬介绍,在企业“硬文化”方面,人社部门还积极与省市孵化基地合作,为企业提供场地等尽可能多的便利;“软文化”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公司文化、产品文化、运营方式等“把关”。
近百家企业逐步走上正轨,人社局的服务依然没有止步。借助培训学校的相关优势,人社局积极构筑企业互助联盟,优劣互补,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并积极推动初创企业与台资、美资企业合作,让企业真正走出去求发展。
创业带来的“蝴蝶效应”,也逐渐消解着全区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德城区人社局继续开展“促进就业免费培训工程”和“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助推行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了培训登记、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政策落实“一条龙”服务。1-6月份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8个班期、234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0%以上;创业培训10个班期,341人,推荐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42笔,共计600万元,带动就业500人;上半年,成功扶持61名创业者成功创业,现均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德州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