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河】第六期:抗日县长李聚五

2019-10-16 07:43:00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孙德奎

  编者按:齐河,一座比较独特的古老县城,它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也被誉为九曲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一美两制造”等诸多现代气息的标签,让这座古老的小城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新时代。为深入挖掘齐河历史文化,留住历史记忆,重新唤醒齐河历史上美好和传奇故事,从本期开始,大众网联合齐河县委党校共同推出“人文齐河”栏目,从红色记忆、历史纪实、坊间传说、传统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在齐河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以飨读者。 

  【人文齐河】第六期:抗日县长李聚五 

  

  李聚五( 1903 —— 1946 ),著名烈士,齐河县抗日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原名李建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石门村人。

  □孙德奎

  抗日战争时期,齐河抗日县长兼县大队长李聚五是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廉洁自律,生活朴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深受战士和群众拥戴。当时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李聚五,能打仗,能吃苦,也能文,也能武,生活艰苦,作风民主,真是人民的好干部。”

  李聚五,淄博市博山区西石门村人。青年时期,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曾先后在临邑、平度、青岛教学,后辗转来到齐河,在齐河乡师担任训导主任兼植物教师。“七七”事变后,他目睹了侵略者的血腥残暴,义愤填膺,毅然弃教从戎,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拉起队伍打日寇。

  起兵之初,他在鲁西聊城一带活动,被抗日将领范筑先委任为十二支队参谋长。因缺乏作战经验,几经挫折,损失惨重。期间,他三次被日伪逮捕,前两次侥幸逃脱。1938年8月第三次被捕,眼看就要被执行枪决,战友杨汉三的弟弟杨廷佑挺身而出,扬言自己才是真正的李聚五。结果,李聚五被释放,而杨廷佑却被日军的东洋狗咬得浑身血肉模糊,最后被一枪毙命,死得非常惨烈。几次死里逃生,并没有动摇李聚五的抗日决心。有人劝他退武从文,苟活于乱世,他没有答应,他要为替自己而死的杨廷佑报仇,要为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老百姓提供保护,他决心要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38年12月20日,他辗转到了乐陵县城,找到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员肖华,表明了坚决抗日的赤胆忠心。肖华看他能文能武、有胆识有抱负,便委任他为鲁北支队参谋长。李聚五在冀鲁边区接受战争洗礼,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他曾带领队伍,破坏平原一段津浦线,致使日军车毁人亡。那一次干得非常漂亮,八路军欢欣鼓舞,而敌人却闻风丧胆。

  1941年夏,敌人采取“铁壁合围”的战略,疯狂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共冀鲁边区二地委决定针锋相对,敌进我进,巩固并扩大抗日根据地。齐河靠近济南,战略位置非常显著,但这里日伪力量强大,革命环境也异常险恶,李聚五被任命为齐河县抗日县长兼县大队长,负责开辟齐临根据地。这是一项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李聚五没有退缩,临危受命,带领王玉连等三名战士,很快进驻齐河县北部徒骇河两岸的村庄。李聚五明白:革命的首要是发动群众。他从东屯到西寨,从南村到北庄,秘密地宣传抗日救亡、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他就像一粒火种,让徒骇河畔的抗日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独子要求上战场”的参军热潮。在不长时间内,齐河县大队就发展成一支几百人的地方武装。李聚五带领这支队伍,活动在徒骇河畔的青纱帐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令敌人胆颤心惊,再也不敢轻易走出据点烧杀抢掳了。

  这支队伍来自老百姓,保护老百姓,与老百姓血肉相连。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李聚五视百姓如父母,待士兵如子女。队伍进村三件事:借被子、打水扫院子、宣传抗日救国。他对士兵严格要求:不准乱拿乱要、不准蛮横无理、不准打骂群众。

  

  纪念馆内李聚五烈士塑像

  每到一个村庄,他都要挨家登门,访贫问苦,了解民情。他平易近人,不端县长的架子,就像家访的教师,又像串门的左邻右舍。因为能替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地老百姓也把他当成自己家的主心骨。冯家井子有一户人家,吃野菜中毒,全家五口生命危在旦夕,李县长知道后,紧急招来随军医生,给予及时抢救,终于转危为安。李县长原是齐河乡师的植物教师,且在福王村种植过一段时间果园,对果树栽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村中有果农的,他就主动上门“赐教”,手把手指导栽培修剪技术,悉心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经他指导的果树结果就是多。过秋过麦,为了不使新粮食落入日伪军手里,李县长带领县大队,挨村帮助抢收抢种。看着县长头戴草帽,穿着对襟褂,挥汗如雨在田间劳动,群众说:“县长打仗善谋果断,理财行家里手,干活就是老百姓。”兵荒马乱并没有中断农村婚丧嫁娶中的古老习俗,谁家娶媳妇,谁家嫁闺女,谁家办丧事,只要队伍进村,包括写对联在内的一切文案,就都是李县长的,他也乐此不疲,就像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帮忙一样。

  李聚五认为,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在队伍里,战士们穿军装,李县长着便衣。他常身穿大棉袄,头戴旧毡帽,腰缠黑褡包,活脱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鲁北农民。有一次,队伍开进一个村子,出操之后李县长队前训话,围观的群众很纳闷:这是哪里来的一个老头子,在当兵的面前指手画脚,而那些英武的军人还都听他的。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威震鲁北的县长李聚五。李县长对穿着向来不讲究,他不会为了在士兵面前“有威信”,在群众面前“有派头”,而刻意穿着“体面”一些。

  李县长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吃饭也非常简单。队伍每到一个村子,村干部挨家挨户敛干粮,这“百家饭”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放在簸箩里上面盖上笼布,战士们排着队,摸到什么就吃什么。李县长也参与排队,他的手就像长了眼睛,总能摸到个头最小、糠菜最多的干粮。在他的带动下,几百人的队伍吃饭没有一个挑三拣四的。有时打起仗来,连饭也顾不上吃,可战士们没有一个喊冤叫苦的,勒紧裤腰带,依然前赴后继,勇敢杀敌。

  在县大队的活动范围内,有几个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如济阳县的赵福亭,临邑县的何狗子、张五星子,商河县的田秃子,齐河县的张德新、李连祥、聂宜增、郝济之等,他们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张德新手下还有几个“活阎王”,他们是刘铡(刘传山活铡人)、贺砍(贺新田用刀砍死人)、朱挖眼(朱大震用竹筒子挖眼珠),他们在齐河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1942年李县长带领齐河县大队,在渤海军区赖金池部队的配合下,利用群众过春节放鞭炮之机,在济阳的前后张村对赵福亭进行了偷袭。当时敌人正在猜拳行令,面对进攻措手不及,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当场打死赵福亭的四弟赵普轩(号称四阎王),但狡猾的赵福亭和他的大部队没在这里。后来李县长带领县大队和各区武工队近千人,配合渤海军分区赖金池团长集中优势兵力3000余人,对盘据在齐河县大代庄的赵福亭部队又一次展开了夜间袭击,经过一夜激战,打死打伤敌人500余人,俘虏200余人,赵福亭当场被击毙。当地得到了解放,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宰猪杀羊送慰劳,齐声欢唱:李聚五县长有创造,先打狗(怕进村暴露目标)后挖道(挖道沟阻止敌军外援),三十黑夜打老赵(赵福亭)。

  当时渤海军区,叫的响的有三“硬”,即:赖金池盯得硬,与敌人打持久战,不打胜仗绝不收兵;路有水冲得硬,猛打猛冲;李聚五转得硬(游击战术),号称跑不断腿的铁将军。这次打赵福亭,三硬来了两硬,赵福亭的覆灭实在是在劫难逃。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短暂的和平之后,又迎来了更猛烈的血雨腥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李县长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一方面积极扩军备战,当时一首群众歌谣能表明参军盛况:“李聚五独立营,谁参加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扭着秧歌来送行。”那时李聚五是齐河县最著名的指战员,在敌人那边则是一颗非拔不可的“眼中钉”。1946年4月24日,国民党反动派36师108团佟化文的部队200余人向桑梓店一带发起进攻,李聚五带领独立营100余人奋勇反击,敌人久攻不下,被迫退了回去。次日又调集600余人卷土重来,县长再次率领部队阻击,激战四个小时,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毙伤敌军50余人。但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必须立即撤退。李县长领兵打仗,向来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当他掩护队伍撤退时,发现自己的通讯员张子才不见了,于是边射击边返回草庙王庄寻找张子才。匪兵狂打乱射,火力很猛,正在他寻找张子才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县长倒下了,旁边几个战士停止射击,在枪林弹雨中轮流背着他向北撤退,但在撤退的途中,李聚五县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下起了瓢泼大雨,老天似乎也在为这位战斗英雄呜咽。

  县长牺牲的噩耗很快传遍全县,军队和群众万分悲痛,追悼大会在齐河县张保屯召开,“噩耗传千里、人民悲万分”的大幅挽联格外引人瞩目。在这块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场面:远远近近的群众一万余人,自发地汇聚到张保屯,再送李聚五县长最后一程,他们扶老携幼,臂带黑纱,抬着祭品,都为这位心底无私 、和蔼可亲、勇敢顽强、为人民贡献一切的好县长而失声痛哭。

  “忍歌离黍,书生壮志卫乡土,声威百里称‘三五’(三五即:吴匡五、王权五、李聚五),洛北烟云八载风和雨。艰苦年月同舟渡,重逢何事频频误,挑灯对语人如故,天际飞鸿又诉来思苦。”这是解放后原渤海区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对李聚五等抗日英雄的赞颂。

  李聚五县长把人民顶在头上,人民也把他深埋心间。直到今天,每到清明节,还有许多齐河的老百姓,自发地到烈士陵园为李聚五县长扫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县长李聚五是群众的主心骨、护身符。百姓心中都有杆秤,他们能掂量出每个干部在心中的分量!

初审编辑:撒伟

责任编辑:郭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