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防治全力攻坚 德州绿色发展织就经济生态“双面绣”

2020-04-24 18:35:02 来源:大众网德州·海报新闻 作者:徐付彪 赵晶

  □记者 徐付彪 通讯员 赵晶

  4月19日,在东八里湿地,刚萌芽的绿意肆意铺展,一条红绿相间的城市绿道朝湿地深处蜿蜒而去,这是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第一条城市绿道。“一年一个样,很多人不知道咱这老工业区也变美了。”一位散步的老人深有感触又自豪地说。

  继续驱车向西南而行,记者又来到德州大运河生态林场,阳光洒满整个林场,微风拂过,草木沙沙作响,与旁边村落的狗吠声交织一起,合奏成一曲和谐美妙的生态曲。自2017年2月栽下第一株树苗,如今已是浩淼林海,真正形成了冀鲁边界的生态隔离绿色屏障,林场成为了德州的“绿肺”。

  湿地、林场、公园一步步包围重工业厂区,实现经济生态绿色发展,这得益于近年来,德州围绕“1+1+8”污染防治攻坚,推动“三个转变”,落实“四个机制”,突出“三个聚焦”,强化“九个保障”,破解产业结构偏重,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新旧动能转换、民生保障结合起来,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巨大努力。

  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共进

  与占地1338亩的东八里湿地相仿,西陈沟省级生态湿地处在华能德州电厂与华鲁恒升的中间地带,是全省第一个以工业中水为水源的示范性人工湿地,与周边几家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共进。“近年来,德州市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围绕推动落实‘1+1+8’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不搞‘一刀切’‘休克疗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共进。”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华说。

  德州市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三个转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主动改变原有的工作思维、路径、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工作定位上,把生态保护从过去单一的业务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在治理路径上,完善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大气、水、土壤各方面污染防治一体推进,综合施策、协同作战,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四个机制”让污染防治闭环

  生态环境的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形成防与治的有效闭环?

  “党委政府统揽、各负其责、分线作战”以及“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年2月19日,德州市委书记、市长共同出席德州市生态环境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全面落实一项攻坚任务、一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张任务清单“四个一”工作机制。

  同时,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由市生态环境委全面统筹推进、专业委员会及成员单位分线督促指导、县市区执行落实、生态环境委办公室综合协调督办的组织体系。巩固完善了“党委政府统揽、各负其责、分线作战”以及“谁分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齐抓共管治理大格局。

  早在2017年,德州便在全省首创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发点便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大治理格局。此后,德州又调整加强市生态环境委,建立书记、市长“双主任”制,同时,按照行业管理和污染治理框架,对标省“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和8场标志性战役,归口设立14个专业委员会,实现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分线作战、合力攻坚、常态化运转。

  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德州环境治理强调把功夫用在平时,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整治统筹协调、一体推进,不搞突击战,不搞“一刀切”,不断加强要素保障,着力抓好环保措施做细做实,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强化法制保障,成为德州针对扬尘污染顽疾治理的重要有效手段。2019年2月,德州市立法出台《德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成为省内地级市制定的首部关于扬尘污染防治专业性法规。2019年全市PM10浓度较2016年下降31%,降尘强度较2018年下降12%。

  除却法制保障,善用科技是环境改善的另一“法宝”。4月16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专题视频会议,邀请VOCs治理领域资深专家,逐一点评50家试点单位中涂装类企业VOCs“一厂一策”方案,指导企业科学制定治理方案。

  德州借势国家“一市一策”公关,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科技治污进基层、进企业活动,分区域、分行业、分重点研究制定“一县一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治污方案,依靠科技攻关力量,实现治污效益最大化。

初审编辑:朱学勇

责任编辑:白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