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说|育过秧、救过人 德州硬核“小刘”追忆戎光岁月里的特殊时刻

2020-08-01 10:37:31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君 高志玟 张晓琳

  编者按:2020年8月1日是第93个建军节,战争年代,是军人用小米步枪撑起民族脊梁;和平时期,是军人用钢铁意志守护岁月静好。他们生长着祖国的筋骨,沸腾着人民的血液,把危险和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建军节到来之际,大众网德州频道联合德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特推出“老兵说”专题,采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重要贡献的退役军人,聚焦“入伍时刻”“戎光时刻”等系列,听他们说,那些年,那些事,致敬“八一”建军节,致敬最可爱的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君 见习记者 高志玟 通讯员 张晓琳 德州报道

  形容女子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时,人们常会想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这句话若用在老党员刘新会身上,却还不够形象、立体。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没有她吃不了的苦;作为一名党员,没有她使不出的劲儿;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没有她创不出的词儿;作为一名网格长,没有她跑不到的腿儿……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或宣传、或引导、或言志,或践行,满满正能量的她,就如她的网名“太阳花”,更是凝聚着无限光辉,传递着无限温暖!

  今年67岁的刘新会,在八一前夕,刚刚被评选为“2020年度德城区最美退役军人”刘新会的人生充满各种“拧巴”:两次即被授予三等功、三次被“提拔干部”却都谢绝;从部队退役三十五年,却始终不肯走下那辆开往军营的绿色列车......刘新会很忙,忙着各种“角色扮演”:作为“退休老太”的她,不安于自己的退休生活,她是给德州的“阳光大姐”讲课刘老师、是给社区做公益无私奉献的热心大姨、还是疫情防控冲在前线的老战士......

  时间回到1971年,17岁的刘新会有两件“面儿上有光”的事,一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成为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的一名兵团战士,3年的兵团生活,她迅速成长为一名面对200斤的公粮麻袋面不改色扛上肩头、冬天扎进粪水田里育秧,把腿冻得渗血的“硬核”女兵。

  “那时候浑身都是劲儿,别人不想做的事情,我是党员,我来做。”现在说起来,刘新会话语里还会充满着骄傲,当年她负责兵团第一年的水稻“试种植”,本来定的五六百斤的亩产目标结果达到了884斤,这让她坚信了父亲教导她的“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3年后,在兵团解散之际,21岁的刘新会放弃了到医学院当团委书记的“好差事”,执意入伍成为一名“新兵蛋子”,说起入伍的初衷,刘新会笑称自己有强烈的“军人情结”,她的祖父是一名革命烈士,32岁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在祖父的影响下,我的父亲、两位弟弟也先后入伍,我赶在入伍最后的年龄坎儿上,当上了兵。”刘新会说,刚入伍时,从一名兵团的团委政委到一名新兵,心里是有些落差的,从习惯“给人谈话”到“被人谈话”,刘新会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

  出于对军营发自心底的热爱,她从炊事员干起,凭着对自己的“狠劲儿”,把自己又“练”成一名卫生员。“当时我不会打针呀,就往自己身上扎针,最后扎得像‘马蜂窝’,还跟战友互相用蒸馏水练习输液,输蒸馏水真疼啊。”刘新会笑着说出了当时的不易,而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当年为抢救刚诞生的婴儿,她口对口地对婴儿做人工呼吸,硬是把小脸泛紫的孩子“吹”活了,前几年,还有人来这附近打听“卫生员小刘”在哪,要当面感谢她。

  1996年,当时只发基本工资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刘新会,因为工作原因得知了“春蕾计划”,把资助的小女孩接到家里吃住,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给这位小女孩“亲人”一样的温暖,那后来这位被资助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呢?她现在已经成为武警山东总队医院五官科的一名正营职军医,每年都得“回娘家”来看望她,“当年高考填志愿也是我给闺女参谋的,也是有点‘接班’的意思。”刘新会告诉记者。

  2013年9月,刘新会迎来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但她一点也不闲着,上午去跳广场舞,下午在家读书写诗,不管谁家有个大小事,能帮上忙的,她也总是尽自己所能。后来,她还成为德州市德城区新湖街道南龙社区的网格员,后面又“升官”到网格书记,说起当上网格书记,刘新会觉得责任又重了一些:“开始觉得责任重大,我肯定干不了,这就是良心活,但我会尽力而为做好这个网格书记!”

  “未来还得靠年轻人,现在年轻人做社区服务都做的特别好,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肯定会尽我所能帮助年轻人的。”刘新会说,她目睹了南龙社区这些年的变化,也欣慰于年轻人对于基层工作的投入与贡献,“以后我肯定还‘闲不住’,希望能把我们的红色家风传承给更多年轻人。”刘新会说。

初审编辑:朱学勇

责任编辑:田超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