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望者|8030个日夜如何坚守?聚焦德州社工的手下“情怀”

2021-05-05 07:22:34 来源:大众网 作者:王君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双手打磨精品,在平凡中孕育伟大;他们立足于本职,默默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之美,成为你我身边“最美丽的人”。正是这些劳动者,在德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用双手诠释职责,用肩膀撑起责任,用良心书写奉献,用汗水描绘人生。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近这些劳动者,用镜头和笔端去见证他们的故事,向他们致敬。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君 通讯员 刘倩倩 德州报道

  一所孤零零的院子伫立在黄土之上,踏进院门,简陋的院落布置映入眼帘,院落里多名老人、孩子依墙而坐,一群老弱病残的供养人员在嘈杂的环境音下,默不作声地晒着太阳……

  这个“五一”劳动节,张爱霜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是第22个年头。

  1998年,初入德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张爱霜,在院长的带领下熟悉福利院的环境,心思缜密的她,默默将各处细节记在心中,便于日后工作。来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门前,房里传来老人口齿不清的叫声,初见这种情形的张爱霜有些畏惧,没有勇气靠近他们。可看到院长过去安抚老人时,老人嘴角扬起的微笑,张爱霜突然明白,老人渴望每一个温暖的拥抱。

  张爱霜试着照顾老人,当她为老人翻身清理时,老人的手紧紧握着张爱霜的手,嘴里支支吾吾说个不停,张爱霜给他擦了擦口水,老人便冲张爱霜笑了起来,用手指着他要去的地方,几乎一刻也不肯停。手与手之间的交流,融化张爱霜初次与老人见面的所有隔阂。2021年4月30日,面对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的采访,张爱霜称,20多年了,她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

  初入福利院的张爱霜只有20岁,一个血气方刚的年纪。本应在外放飞青春年华的小姑娘,手底下却忙个不停:5点,为儿童测量体温;6点,为先天性脑瘫及瘫痪在床的老人孩子更换尿布;7点,为瘫痪在床的老人和孩子穿衣、洗漱、喂饭;8点,打扫各个护理室卫生,叠被、扫地、消毒、整理;9点,协助老人孩子到院中锻炼;10点为重点护理对象做康复治疗;11点与护理对象做沟通治疗……

张爱霜(左一)和老人们外出活动

  平凡的工作与生活,往往没有书中所言的神性。外人眼中的“菩萨”事业,落地到工作中,却总会让生活与事业两难。2005年春节,张爱霜正如往常一样,在给瘫痪在床的供养老人喂早饭,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电话中丈夫告知,孩子高烧,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挂了电话的她,回头看了看院子里需要照顾的老人,将眼眶中盈动的泪珠强压回去,低下头继续手中的工作——给老人喂饭。

  时逢春节,值班的只有她自己,不忍打扰休假的同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老人更需要她的陪伴。这一轮轮班结束,已是3天之后,满怀愧疚的张爱霜匆匆赶到医院,听着孩子说:“妈妈,你终于来看我啦,我好想你呀。”张爱霜的眼泪夺眶而出。

  “与院里的老人相处久了,你会忽然发觉,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父母,我的心神会随着他们每一个状态而跳动。”从无法接受到融入其中,张爱霜早已觉得福利院如家一般的温馨了,所有的烦恼与眼泪,都随着供养人员的笑容而消解。

张爱霜(左二)和老人们一起做手指操

  22年,8030天,一生能有几次轮转。每到夜深人静,43岁的张爱霜总会回忆起22年前踏进福利院的第一个脚步,所有的恐惧与枯燥,不甘与委屈,都融化在了这一步迈出的8030个日夜之中。

  当记者问起张爱霜“五一”为什么还在坚守岗位的时候,张爱霜笑着称:“我在家也挂念着这里的老人们,还不如在这呢,我还安心!”

  安心,这个词语在张爱霜与记者交谈中频频出现,而张爱霜的“安心”,是她用22年的坚守换来的。

  那些因疾病而被家人抛弃的孩子,在张爱霜精心的治疗和帮助下恢复健康;瘫痪在床多年的老人从未生过褥疮;组织老人活动约9000余次;20多年来,总计为供养人员喂饭10000余次,更换尿布20000多片;在5000余平方的福利院中,行走过450万余步;早上7点出门,晚上不知几点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张爱霜的一双手,从20岁到43岁,从娇嫩到粗糙,甚至因为总是冲冲洗洗有些肿胀,也就是这双手,让无数个老人多了一个贴心的“闺女”。

  “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22年,苦也好,累也罢,福利院的的确确是我第二个家,照顾自己的家人,我以为,理所应当。如果非说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是一份情怀。”这是张爱霜对自己22年工作经历的深切感受。

张爱霜(第一排左六)重阳节与老人一起合影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张亚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