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新农人深耕种植十余年 黄土地“翻”身变良田

2024-06-18 10:16:3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张晓琳

  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通讯员 张梓琪 崔昕 苏安矗 德州报道

  沃野麦飘香,满地铺金黄。

  正值“三夏”时节,在德州乐陵市杨安镇堤北董村的麦田里,热浪滚滚,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往返穿梭。日头正盛,种粮大户董洪忠深入田间,和农技专家们一起为小麦测产。“亩产1395斤!又是一个丰收年!”董洪忠站在田间,手捧小麦喜上眉梢。

  朴实,坚韧。一件汗湿得可以拧出水的简单T恤、一顶防晒草帽、一双方便穿脱的塑料拖鞋,这是董洪忠给记者的初印象。通过交谈不难看出,他朴实的外表下,包裹着对土地、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董洪忠是乐陵市洪忠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和一腔热血,他流转了80亩土地,成立了合作社。从80亩到934亩,从亩产近千斤到亩产1395斤,他的麦田里屡屡收获惊喜,董洪忠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技能大师。

  在如何把地种好这件事上,董洪忠已经琢磨了十几年。谈及这些年的变化,董洪忠感触最深的便是科学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我们有自己的粪肥发酵技术,粪肥还田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板结变蓬松,锁水能力更强,还可以推动化肥减量,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提起种地,董洪忠神采奕奕。

  别看董洪忠说起种地“经”,头头是道,曾经的他也是个不懂技术的“小白”。“头两年,觉得种地不就是自己的老本行嘛,有啥难的!只知道蛮干,结果庄稼产量低,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不“信邪”的董洪忠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研究如何增产,后来通过市里、镇里组织的农业专家培训指导和到外地参观学习,才慢慢掌握了窍门,收入也一下子上来了!

  说话间,董洪忠又来到田头,打开灌溉管网的一个阀门,充足的水流喷涌而出。“这是浅埋滴灌设施,这些滴灌带埋到了地下3—4厘米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灌孔,水分和肥料能直达作物根部。”董洪忠向记者介绍起这套设施,眉宇间露着自豪,“合作社所有土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需要浇水时,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浇水;需要施肥时,营养通过管网随水送达,效果好着呢,加上我们‘配方肥’,秋收产量肯定又‘冒高’了!”

  董洪忠所说的“配方肥”,是指液体肥。“相对传统的颗粒肥,液体肥的营养更充足,不仅仅涵盖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涵盖中微量元素,包括一些有机质,它能为作物来提供非常多的营养。”董洪忠介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而液体肥可以很方便地调整配比,从而实现精准施肥。

  他作为液体肥料在德州地区的第一批使用者,对液体肥料为庄稼带来的提质增效和环保方面的改变颇为感慨,“液体肥配合‘水肥一体化’,直接将肥料滴灌于秧苗根部,相当于让秧苗吃了‘精细粮’,肥料利用率可从原来的40%提高到80%左右,从而提升产量、品质和效益。”

  从过去的“一炮轰”施肥、拉水浇灌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大家伙儿靠着机器吃饭呢,耕种、收割都离不开它们。”十年来,合作社陆续增添了玉米播种机、小麦播种机、深松旋耕耙、秸秆还田机、低温逆流烘干机……如今,董洪忠拥有几十台各类农用机械,对于机械化助力粮食生产提速增效,他感受深刻。

  “粮食收获时如果遇到阴雨天气、不能马上烘干,就意味着减产。”在洪忠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一车车刚收获下来的小麦被投入烘干设备进料口,烘干后的粮食被存入仓储库房,既减少了不利天气影响,还能通过机器烘干减少损耗,提高粮食价格。

  凭借过硬的技术,董洪忠让村民尝到了种地的甜头,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2023年,洪忠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对于未来,董洪忠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将以科学种田创造更多产粮“金土地”,带着乡邻一起干,引领大家通过产业致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注入这片家乡的土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任瑶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