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退役军人自费建民俗馆 义务当宣讲员

2021-05-31 21:40:38 来源:大众网 作者:张晓琳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通讯员 张兆坤 银丽丽 宁津报道

  “这种独轮小推车,能适应崎岖不平的道路,一个推车好手一次能推千八百斤的物资,是农民干活的好帮手,也在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为前线送粮送弹立下汗马功劳。”近日,在德州市宁津县大柳镇大东村的民俗展陈馆,馆长杜东炼正在为前来参观的中学生讲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杜东炼今年53岁,是一名共产党员。他1988年参军入伍,1991年退伍回到宁津老家,在宁津县公安局大柳镇派出所当起了一名辅警。三年的部队生涯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在部队期间他年年获得连级、司级“五好战士”荣誉称号,还被所在连队评为 “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先进个人。

  农村长大的杜东炼对“老物件”有着深深的眷恋。从2018年年初,大柳镇农民住上了楼房,那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生产、生活工具被大家遗弃,让杜东炼心疼不已,他瞒着妻子,悄悄把这些“破烂”运回大东村的老宅。杜东炼说:“我要给‘老物件’安一个‘家’,保存我们的民俗记忆,让年轻一代了解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出来的。”

  为了给“老物件”安一个‘家’,杜东炼决定翻修自家的老宅,为了原汁原味还原老屋场景,杜东炼以泥土、麦秆糊墙,每天四点起床去拆迁村庄的废料堆、河沟捡拾青砖铺地,老宅的土炕修好了、天井垒好了、耳房建好了,“大柳民俗展陈馆”的牌子挂上了,杜东炼搜集的近2000件“老物件”在占地1326平方米的新“家”里、分属农耕区、民居、鲁班坊、纺织间等七个展区安顿下来。5月20日,大柳民俗展陈馆正式开馆,杜东炼每天都要“泡”在馆里给大家义务宣讲。“一场讲解下来要半小时,每天都会讲很多遍,但每次讲都会有新的感悟。”杜东炼说,与民俗文化结缘,是他最幸福的事情。现在,杜东炼的大柳民俗展陈馆还成了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会民俗研学基地、宁津县乡村文化振兴服务示范点、大柳中学感恩教育研学基地,每天接待群众百余人次。

  “他花费很多时间、精力、钱财去收集这些老物件,工作之余还得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我又生气又心疼;但看到大伙都敬佩他的毅力和阅历,我也理解他了,生意不忙的时候也加入他搜集整理‘老物件’的行动中。”杜东炼的妻子徐桂莲说。

  “咱们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说的就是锔盆、碗、缸等瓷器的手艺,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用线拼拢起来,完全可以放心使用,这个手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杜东炼向前来参观的群众一边介绍还唱起了传统童谣:“锔盆子锔大缸啊,小孩的裤子掉水缸啊,水缸里有个小金鱼啊,红嘴巴啊白肚皮啊……”惹得大伙哈哈大笑。在民俗展陈馆里,杜东炼最喜欢的藏品就是锔瓷器的工具,他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才“淘”到三套残缺不全的工具,上网查阅了很多关于锔瓷器工具的资料,才将三套“残品”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可以利用的藏品。

  在民俗展陈馆开馆之前,杜东炼将周边县市乡村的民俗馆、乡村记忆馆走了个遍,发现大部分的馆藏都被玻璃罩着、被戒线拦着。“我不想做这样的民俗展陈馆,在我的馆里,参观者能上炕、能织布、能打铁、能自己操作留声机听老唱片,零距离接触藏品,让民俗展陈馆有更多的人气和活力。”杜东炼说。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李超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