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品牌、产业链 德州平原深挖百万亩良田“亩均收益”

2021-09-22 20:03: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宋春晓 张大伟 曹伟 辛凯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春晓 通讯员 张大伟 曹伟 辛凯 德州报道

  9月9日,德州平原桃园街道办事处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6名农场主,领到了56万元的麦季分红。63岁的桃园街道吴家庄村村民赵建平管理的920亩地分红8.7万元,荣登麦季“粮王”。“去年千亩农场分红是2.7万元,今年较去年亩均收益提升3倍。预计今年玉米季的分红收益还将翻番。”赵建平不无自豪地说。

平原桃园街道农场主喜领2021年麦季分红

  粮农的高收入,得益于“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模式。“食为政首。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我们立足百万亩良田,探索‘党建+产业联合体’模式,健全粮头食尾全产业链条,唱响借智、融资、引才三部曲,抓牢粮食生产,端稳百姓饭碗,全面提升产粮大县的含金量。”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东介绍。

  向品牌要效益 “原质原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

  9月23日至24日,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平原县举办农民丰收节暨“原质原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同步举办农民文化艺术活动、农民运动会、最美农民等系列评选、农博会、《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活动等群众性系列活动。

  “原质原味”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成为节会亮点。“发展品牌农业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原质原味’取谐音‘原汁原味’,寓意平原农产品的品质和味道。‘原质原味’区域品牌发布后,将为平原优秀农产品品牌背书,为企业赋能,开辟平原县农产品集聚发展新渠道,提升县级农业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凯章介绍。

  连续四年举办丰收节,也是平原农业的一张靓丽品牌。平原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47万,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04.1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2021年小麦种植面积86.56万亩,单产570.1公斤,同比增产1.5公斤;总产49.35万吨,同比增长4400吨。

连续四年举办丰收节推介平原农产品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做好“米袋子”稳产保供。平原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共划定“两区”面积65.59万亩。持续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万亩,完成总投资6000万元的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总投资1.5亿元的2021年10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计划9月下旬开工建设。

平原三夏生产如火如荼

  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立足全国蔬菜重点县,平原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达26万吨,形成了从育种、育苗、大棚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到农资配送、技术服务、产地市场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一个育种基地、六个育苗公司、六个种植园区、六个交易市场的产业体系,设施蔬菜总产值近10亿元。

  端稳百姓“肉盘子”。平原县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450多处,其中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处、省级10处、市级110处。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27家。龙头企业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90家。屠宰企业8家,饲料生产企业19家,兽药生产企业2家。思玛特食品由北京首农峪口禽业和德州乡盛食品投资4.5亿元兴建,年出栏小优鸡5000万只,为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牧原食品年出栏生猪65万头,是鲁西北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上半年,生猪存栏43.1万头,出栏30.3万头,同比增长12.53%和14.77%,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常年水平。

“千亩地+万头猪”种养循环模式初见雏形

  围绕“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生产,平原县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编制了《平原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构建智慧化平台监管、标准化示范引领、常态化品牌带动、星级化信用评价、区域化服务下沉、规范化安全追溯“六位一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投资3000万元的镇级粮食烘干、仓储设备

  打造绿色品牌农业。全面推进投资8600万元的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投资1600万元的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健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推广玉米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开展农膜污染防治行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探索推广鲁望农牧循环和思玛特养殖蔬菜循环等多种绿色发展模式。

投资3000万元的水肥一体化项目

  近年来,平原县“三品一标”认证品牌55个,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6个,无公害畜产品27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认证面积占平原县食用农产品面积60%以上。

  向产业链要附加值 “链主企业”田间拔节生长

  眼下,和洋生物科技公司高端淀粉及精深加工项目,540亩新建厂区16条生产线同时动工。“海藻糖和阿洛酮糖先期建设,接续建设疫苗研究、基金改造等14个生物医药项目。”平原福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雷达介绍。“当前公司玉米深加工量100万吨,玉米深加工产品转化率达99.5%,产品链条深化5级,达40多个品种,从一吨玉米2900元到下游产品一吨4万元,增值转化15倍。”

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1.19亿元的和洋生物建设现场

  和洋生物项目,由福洋生物公司与上海德雷特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投资11.19亿元兴建,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16个高端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全部填补行业空白。40种产品涵盖玉米淀粉、功能糖、基础材料等玉米全产业链条,四项产能包括年产100万吨玉米产业化、年产25万吨葡萄糖酸钠等、2万吨海藻糖、1万吨葡萄糖酸钠做到全国乃至全球第一。2020年,企业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国生物发酵产业10强。企业实现产值35亿元,利润2.8亿元,纳税过亿元。

王杲铺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就地消化当地农产品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以福洋生物为代表,平原县整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资源,选择福洋生物、军粮食品、鲁望农业等,集中力量扶持,引领农业产业链提档升级;授权农业企业永康温馨家庭农场、德州丹源生态科技公司积极参加第七届北京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平原瑞福祥食品、德州丹源生态科技公司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农产品博览会等会议。借助“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对外宣解,进一步提升平原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8家,涉及粮食加工、畜禽养殖、食品加工、良种繁育、林木生产、造纸酿酒等多个门类,带动农户5.8万户。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家,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260万吨。

  向改革要活力 新老农人角逐“高级农民”

  眼下,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7名硕士农场主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参加全县第二批农艺师职称评定。今年1月初,平原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首批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工作。评定初级农民助理农艺师25人、中级农民农艺师13人。

  “评定专业涵盖种植、养殖、农村电商、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评定对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人员。职称评定更重实践和实绩,不受学历资历限制。”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郝淑静介绍。“对取得职业农民职称的个人,平原县优先将其纳入区域人才选拔及基层干部培养计划,并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鲁望农业规模服务中心

  农民职称改革激发新老农人种粮积极性。纵观平原农业七年改革历程,农业改革由表及里、由点扩面的特征明显。2014年,平原县被确定为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县完成确权村庄850个,确权农户10.10万户,确权面积88.93万亩,家庭承包地块27.32万块,整理并装订农户档案10万余卷宗。进一步完善和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7年6月,平原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县878个村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727个、经济合作社151个,量化经营性资产1.8亿元、资源性资产8万余亩,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1.6万人。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抓好股份合作社运营,盘活“沉睡的资产”,让资产变“资本”,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可持续增收。

  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2018年,平原县抢抓全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机遇,落实集体所有权、确认农户资格权、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动农村宅基地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2019年年底,平原县试点改革顺利通过省委农办、省自然资源厅检查验收,试点成绩位于全省前列,获得奖励建设用地指标100亩。

  改革“组合拳”持续发力,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在农村改革中,平原县探索形成了“一星四化”乡村治理模式,构建起了“党建+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被中央农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农业改革蹄疾步稳,拾级而上。2020年,平原县成功申报省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项目,以农民合作社规范运作为核心,引导依法依章办社,积极构建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保险、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体系;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等3项试验任务;202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和省级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

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