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河】第十二期:抗日常胜将军王克寇

2019-11-29 17:50:00 来源: 作者:孙德奎

  编者按:

  齐河,一座比较独特的古老县城,它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也被誉为九曲黄河上的一颗明珠,“一美两制造”等诸多现代气息的标签,让这座古老的小城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新时代。

  为深入挖掘齐河历史文化,留住历史记忆,重新唤醒齐河历史上美好和传奇故事,大众网联合齐河县委党校共同推出“人文齐河”栏目,从红色记忆、历史纪实、坊间传说、传统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在齐河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切,以飨读者。

  【人文齐河】第十二期:抗日常胜将军王克寇


王克寇(1915——1944),齐禹县人。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克寇,示抗日决心。率领二团在华店、潘店一带屡创日军

  □孙德奎

  王克寇(1915—1944),禹城县莒镇乡董屯村人,1936年于平原第五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毕业后,到禹城县连五高小任教,王克寇任组长,成立党小组,在师生中建立“抗日救国先锋队”,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赶走反动校长赵春雨。不久,在农村发展“抗日青年救国会”,1938年初,任禹城县委书记。1939年3月,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团长,后任鲁西区特务第3大队政委。1940年任冀鲁豫四分区基干团(后改为一分区二团)政委。1941年7月至9月,兼任齐禹县县委书记。

  王克寇为建立党的武装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争取地方各种武装势力。在河北巴州支队的帮助下,消灭了与日寇勾结的李朝平部,缴获大枪500余支,小炮3门,马20余匹。成立了抗日武装129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冀鲁豫边区支队),王克寇任政委,于曼青任团长,发展根据地,开展抗日除奸活动。

  1939年初,129师武工团改称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第三支队,王克寇任政委,布克任大队长,建立了以张强、耿黄、杨吉、尚房为队长的四支游击队。不久,在杨圈村附近,遭伪匪李连祥和日军合击,王克寇巧妙指挥取得主动,打死日军小队长五野次郎,击毙活捉敌50多人,缴获40多支大枪、一挺歪杷子机枪和5000余发子弹。

  1939年秋,伪顽李连祥带着10多人,窜到王克寇家里,将王克寇的祖母、父亲当场打死,绑走了其祖父、母亲、叔父、爱人、弟弟进行百般折磨。敌人想逼迫王克寇投降,王克寇毫不动摇,斗志更坚,并将自己的名字由王汝卿改为王克寇,决心克敌制胜,抗战到底。

  1940年,王克寇消灭平原与高唐交界处的土顽黄泽民、高唐北部土匪李卫道部,缴获100多支大枪,一挺机枪,子弹一批。三大队在禹聊公路上伏击日伪,毙敌100余人,俘敌100余人,缴获平射炮一门,追击炮2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步枪300余支,炸坏汽车5辆。

  1941年春,三大队改为冀鲁豫四分区二团,王克寇任政委,二团和挺进支队在茌平高唐交界处的大吕庄遭日伪包围,王克寇在突围中受伤仍指挥战斗。与此同时,四支游击队先后拔了齐河、高唐的张家桥、王家楼、大王庄、小王庙的敌人据点。1941年7月,王克寇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兼任齐禹县委书记。

  1944年5月,王克寇在率领二团攻打牛角店战斗中牺牲,年仅29岁。到1944年,王克寇领导的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2000人,根据地面积由几十平方里发展到几千平方里。王克寇经历了上百次战斗,活动于黄河两岸的长清、东阿、齐河、高唐、禹城一带,人民群众称赞他是“爱民模范”、“反霸英雄”、“抗日常胜将军”。他带领的“老二团”以敢打硬仗威震敌胆,被赞誉为“铁二团”。齐禹县万余军民在总寺庙召开追悼大会,军分区司令员刘志远致悼词。

初审编辑:撒伟

责任编辑:祁小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