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好人①|村官乡医刘宝之:义务行医46载 不收群众一分钱诊疗费

2022-11-10 16:37: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董良坤

  编者按: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榜样;一个榜样,就是一股教人向善的正能量。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大义齐河”价值理念,为“新时代现代化新齐河建设新辉煌”积极奉献榜样力量,中共齐河县委宣传部、齐河县文明办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共同推出《齐河好人》专题策划,讲述“齐河好人”的故事,聚焦他们身上的道德闪光点,挖掘和展示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构造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良坤 秦雅琨 通讯员 齐祥红 朱琳 焦丽梅 齐河报道

  为了一句誓言,不收诊疗费、义务从医46载,他是群众依赖的“赤脚医生”。

  为了一句“许诺”,8年悉心医护同村矜寡老人,他成为左邻右舍爱戴的“党员医生”。

  为了一句“家训”,清白行医,不用一粒非法药物,面对每年百万集体钱款从不动分文,他成为领导、群众拥护的“支书医生”……

  几十年来,他为了当初的“那句话”,一辈子踏踏实实做一名“小村大医生”。

  他说:“‘小医医身,大医医心’,咱把活干好了,老百姓不光说咱好,还说咱党好咱干部好。”

  他,叫刘宝之,77岁,家住德州市齐河县经济开发区谭屯村。

  “赤脚医生”:一句誓言义务从医半世纪,青年小伙变老汉

  所谓“赤脚医生”,是指经过短期训练且不脱离农业生产、能治疗小伤小病、做一些公共卫生工作的农村基层兼职医务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

  刘宝之当初做“赤脚医生”,源自一个悲伤的故事。1969年寒冬的一天,略有些医学知识的刘宝之被邻居喊了去,这家的儿媳在家分娩,但是产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呼吸困难,又出现大出血,距离周边医院医生赶来还有一段时间,情况危急下找他来救治。虽然刘宝之尽全力救治,但由于抢救时间被耽搁而无力回天,最终产妇黯然离世,即将出生的孩子也因母亲去世而夭亡。

  当时,刘宝之呆立在一边,满手的鲜血映着他一脸的茫然。一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像锥子一样,一下,一下,扎着刘宝之的心。随后赶到的医生告诉村支书张进才说:“你们村该培养个赤脚医生啊,像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及时,或许还能救过来。”

  听到这句话,刘宝之噙着眼泪,走上前对支书拍着胸脯说:“我学过医,让我来吧!我会一辈子给咱村老少爷们义务看病,绝不能再发生这种惨剧。”

  这一句承诺,让刘宝之坚持了近半个世纪。从此,他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守护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和健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消灭传染病,会通过“赤脚医生”给村民发放预防药物。每次上级发药,刘宝之都会挨家挨户送到农户手里,亲眼看着每人吃下去,才会离开。血吸虫防疫,必须是在晚上,因为按照血吸虫活动规律,白天查不到,只有夜晚十一点才能查到。每天晚上十一点,刘宝之带着卫生院医生挨家挨户防疫,有好多次,被狗咬伤。

  血吸虫病、疟疾、霍乱,这些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流行病,正是在刘宝之这样的赤脚医生们挨家挨户宣传卫生知识、改善村民生活习惯的不断努力下,最终被成功消灭的。

  在刘宝之当初的誓言里,“义务”是关键词。那时,每人每天工分7分钱,其他村的赤脚医生,一般领双份工分。刘宝之母亲早逝,跟父亲、兄嫂一起生活,人多日子穷,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是,他拒领村里给的赤脚医生那份工分。理由是:“俺当初说了不要钱,就得守信用,绝不收钱。俺家穷,老少爷们用不着俺什么,俺给大伙服好务,大伙心里有俺就够了。”

  46年来,刘宝之只靠种地养家糊口,没有因为当赤脚医生,收过群众一分钱诊疗费,没有跟集体要过一分劳务钱。

  “党员医生”:一句许诺医护本村老人,以身敢换大爱情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是刘宝之入党后,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还说:“为什么入党,就是为了更好地给老少爷们办实事。”因此,别人不屑于做的事他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做。

  2014年8月一天,刘宝之驾驶电动三轮去齐河县齐齐发大市场,突然,远远看到有位老人侧身躺在路边上喊“救命”。刘宝之跑过去,把老人抱到车子上送往了附近医院。

  类似这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事,刘宝之已经记不清管过多少次了。更让四邻八乡交口称赞的是,因为一句许诺,他从2007年起,医护照料本村孤寡老人李存志达8年之久。

  李存志无儿无女,2007年过完麦,突患脑血栓,偏瘫在床。刘宝之不仅负责医护,还负责了李存志所有的生活照料,每天为他做三餐饭,每天打针吃药,就连端屎端尿的活也揽下来。

  医者仁心换人心,村民们谈起刘宝之,总说:“他可是俺们谭屯村养得起用得动留得住的好医生啊。”

  “支书医生”:一句家训百万村款不动心,穷家坚守青白色

  刘宝之不仅当赤脚医生,还一直担任村干部,先后做过小队会计、生产队长、村文书。1998年,他被全票推举为谭屯村党支部书记。

  刘宝之担任支书后,仍旧保持着从前的一身清风,一腔热情,仍旧是随叫随到。村喇叭,曾被看作支书的宣讲台、发令机,然而在刘宝之手里,却也变成了“医疗广播站”。刘宝之每次住院回来,首先打开大喇叭,告诉大伙:“我回来了,患高血压的老少爷们都到我这里来量血压;有糖尿病的到我这里来,上头来普查的医生了……”

  “记得俺父亲在世时,常跟我说两句话,‘咱的东西是咱的,不是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干什么事老老实实别扒瞎(撒谎)’。”这是俺的家训,一辈子都不能违背。

  其实,刘宝之的家里很穷。他的二儿子1985年结婚时,竟然连新房都盖不起,只能安置在一间灶屋里。2002年12月,他突患肝炎,在齐鲁医院住院19天,花去药费1.1万元,还得东借西凑。

  即便如此,他也恪守家训,不求不义之财。曾经有个医药代表上门推销药品,并送上精美礼品。老刘直接拒绝:“上级规定有专门进货渠道。”那人见他拒绝,误认为嫌礼物轻,当面许诺,将给他提成,但是换回的仍是拒绝。

  “我不能做昧着良心的事,我要是为了挣钱就不干村医这个活。”刘宝之说,为了给群众省钱,他从来不进“豪华版”药,只进简装药;而且能拆零的拆零,病人需要几粒就卖几粒;一样药能治好的他从不给开两样药;贱药能治好的绝不开贵药。尤其到了夏天潮湿,他隔天检查药柜,受潮的药直接销毁,损失的药费自己承担。

  1998年至2007年刘宝之担任村支书期间,因为靠近大项目,且有高速路占压耕地,每年村集体都有100多万元的进项,但是他从不沾一分一厘。曾有一次全县村集体财务大检查,检察院把谭屯村账簿拿了去,结果查了三天,没有找出一点问题。

  2007年,刘宝之退休,他给下一任支部留下了160万元的集体财产。

  义务从医46年,不收诊疗费随叫随到,扶危济困,雪中送炭,8年悉心医护同村矜寡老人,刘宝之用一腔赤诚铸就了熠熠生辉的人格,他是仁医,也是好村官,他用一个党员的本色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初审编辑:翟岩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