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冀鲁边丨探寻抗日县长李聚五的英雄足迹

2023-05-30 12:01:0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武红鹏

  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王芳 德州报道

  在齐河县广大人民群众中,一提起抗日县长李聚五,可以说人人皆知。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弃商从戎,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组建齐河县首支地方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战争初期,他站在斗争最前线,加强民兵建设,壮大地方武装,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巩固了根据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4月25日,他在草庙王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时胸部中弹,壮烈牺牲。但他的英雄业绩,至今还在广泛传颂。

  5月24日,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牵头组织开展的“走进冀鲁边”媒体采风活动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齐河县烈士陵园和曾担任过李聚五通信员的老兵张新三家中,从陈列在烈士纪念馆中的一件件遗物、一张张图片,以及张新三老人的一言一语中追寻抗日县长李聚五的英雄足迹。

  李聚五,原名李建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石门村人。1924年毕业后曾在山东省莱阳县中学教书并加入了国民党,其间见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祸国殃民、不思救国,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便声明与国民党脱离关系。为躲避国民党的纠缠,他离开莱阳先后到青岛海滨女中、平度中学、济南二中及临邑、惠民任教。1931年,他辗转来到齐河县乡村师范学校教书,在这里,他对国民党腐败的教育事业心灰意冷,于1935年底断然弃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聚五目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残暴,抱着“武装救国”思想,找到坚持抗战的山东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争取支持,被范筑先委以“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二支队”(以下简称十二支队)名义组建武装。

  起兵之初,他因缺乏作战经验,几经挫折,损失惨重。期间,他三次被日伪逮捕,前两次侥幸逃脱。1938年8月第三次被捕,眼看就要被执行枪决,战友杨汉三的弟弟杨廷佑挺身而出,扬言自己才是真正的李聚五。结果,李聚五被释放,而杨廷佑却被日军的东洋狗咬得浑身血肉模糊,最后被一枪毙命,死得非常惨烈。

  几次死里逃生,并没有动摇李聚五的抗日决心。

  1938年12月20日,他辗转到了乐陵县城,找到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员萧华,表明了坚决抗日的赤胆忠心。萧华看他能文能武、有胆识有抱负,便委任他为鲁北支队参谋长。李聚五在冀鲁边区接受战争洗礼,很快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他曾带领队伍,破坏平原一段津浦线,致使日军车毁人亡。那一次干得非常漂亮,八路军欢欣鼓舞,而敌人却闻风丧胆。

  1941年,中共冀鲁边二地委开辟齐河津浦铁路北地区抗日根据地,任命李聚五为齐河县抗日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此后李聚五又先后任齐济县、齐临县县长兼县大队队长。他满怀救国救民之心,配合冀鲁边军区、渤海军区扫清县境北部所有日伪据点,指挥部队“三打”赵芙亭、攻打张保屯据点、歼灭聂宜增,被广大群众传为美谈。老百姓摆脱了日伪军的控制,斗地主、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有了房子、牲口与耕地的老百姓,革命热情普遍高涨,纷纷要求参军参战,为解放全县创造了条件。

  李聚五在抗日战争中,经过无数次的大小战斗,曾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敌人,消灭敌人。每次战斗都英勇无畏,冲锋在前,亲临前线指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在短暂的和平之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李聚五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一方面积极扩军备战,当时一首群众歌谣能表明参军盛况:李聚五独立营,谁参加谁光荣,骑着马披着红,扭着秧歌来送行。李聚五是齐河县最著名的指战员,在敌人那边则是一颗非拔不可的“眼中钉”。1946年4月25日,在草庙王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时,李聚五不幸胸部中弹,光荣牺牲。4月30日,齐河县政府举行万人追悼会,中共渤海区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一直给李聚五县长当通信员。李聚五县长在齐河县群众当中很有威信,他牺牲以后,人民群众十分悲痛,每年清明节,群众们都会自发地给他祭奠。李县长穿戴朴素,作风民主,群众对于他很有盼望。”在张新三家中,老人回忆道。

初审编辑:赫洋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