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齐河: “黄河粮仓”夏收正当时 向“吨半粮”目标迈进!

2024-06-08 10:43:30 来源:大众网 作者:秦雅琨

  大众网记者 秦雅琨 通讯员 刘磊 德州报道

  盛夏时节,万物蓬勃,生机盎然。在希望的田野里,齐河县115.3万亩小麦丰收在望。举眼望去,齐河县这片土地涌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走进齐河县焦庙镇3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吨半粮)示范区,麦浪翻涌,饱满的穗头铺满了黄河畔,浓郁的麦香弥漫着黄河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2021年9月,德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吨半粮”创建,齐河率先垂范,建成书记千亩“指挥田”,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带头抓,确保3年建成50万亩“吨半粮”,打造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县,齐河的底气在哪?

  粮食在手,腰杆才更硬,底气才更足。齐河县是德州市粮食高产的代表,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粮食年总产量常年保持着22亿斤以上,已7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单位。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眼下,在齐河科技小院的试验示范基地里,山东省农科院的技术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除此之外,齐河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全县组织15支农业服务督导组,覆盖所有乡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深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发展潜力,高效推进节约种粮、科技增粮、减损结粮、产业兴粮等措施。据农业部门测算,2023年齐河45万亩吨半粮平均亩产1553.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696.1公斤,玉米单产857.1公斤,基本实现每亩产粮1500公斤的生产能力目标。

  粮食一多,农民晾晒难,储存更难,怎么实现节粮减损?

  思路决定出路,齐河县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16处、智能恒温粮仓38座、粮食烘干塔33座,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粮食可以在第一时间烘干,再也不怕连续阴雨天气了。”齐河县焦庙镇种粮大户李建国说。

  李建国除了经营自家的200亩耕地,还是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要管理4000亩左右的托管土地。近年来,齐河通过大力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种植模式,农业服务企业为农户提供全流程的土地托管服务,农民就成了“甩手掌柜”,播种、上肥、喷防、收割都被一条龙托管。截至目前,齐河县发展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3000余家,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粮食110万亩;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586家,年服务面积900余万亩次。

  崛起一个产业,惠泽一方百姓。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齐河县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农业品牌等措施,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大幅提升。“黄河味道”特色品牌持续打响,“华夏一麦”入选国家地理商标。同时,实施智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普及智能机械装备;建设齐河绿色食品产业园拉长产业链条,已引进食品类项目6个,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润乳业签约建设乳制品加工项目。

  粮食加工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齐河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产粮大县”到“农业强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正在齐河方兴未艾。

  沃野千里,粮食生产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在力争盈车嘉穗、穰穰满家的背后,是齐河县委、县政府“三农”战线“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了手里端牢“中国碗”、碗里装满“中国粮”,挖掘潜力种足种满、争分夺秒颗粒归仓、全力以赴增产增收,齐河在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县的路上,步步为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任瑶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