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风采|庆云县李书霞:新农人变身“蚂蚱大王”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2024-05-30 19:18:3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张晓琳

  海报新闻记者 张晓琳 通讯员 赵玉玲 吴思远 德州报道

  密密麻麻的蚂蚱在大棚里四处蹦跶,上蹿下跳,耳边是“沙沙沙”的扑腾声……5月28日,在德州市庆云县常家镇西柳村的蚂蚱养殖基地,只见一位大姐正将一把草“送”进养殖棚,看到有人走近,蚂蚱呼啦啦地蹦来蹦去。这位大姐不是别人,正是常家镇栋梁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书霞。

  “咱养这个品种叫东亚飞蝗,它是现在食用价值比较高的一个品种,一个棚每一茬的产量大概是840斤。第一茬蚂蚱已经处于成熟期,早就有客商预订好了,出棚后立马就来拉货。”李书霞介绍,除了食用价值,蚂蚱还具有止咳平喘、解毒等药用价值和功效,市场上订单不断,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李书霞是西柳村的妇联主席,也是村党支部委员,52岁的她是十里八乡出名的能人。2016年,“闲不住”的她成立了常家镇栋梁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了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李书霞先后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农业经理人培训班、科技示范主体培训班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李书霞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探寻到了创业机遇。

  2019年,在县里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李书霞听到同学在谈论蚂蚱养殖时眼前一亮,她思索道:蚂蚱养殖属于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短平快”项目,从孵化出幼虫到出售只需要四十多天,很快就能看到效益。于是,李书霞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依靠小小的蚂蚱走上了创业致富路,让“害虫”变成“致富虫”。

  为了考察学习蚂蚱养殖技术,李书霞先后到河北沧州、潍坊、乐陵的蚂蚱养殖基地考察,学习蚂蚱的孵化、饲养及管理技术等。

  学成归来的李书霞,先在自家农场进行尝试,建立了18个80平方米的小棚。由于气候差异,养殖初期便遇到了一些困难。永不服输的她便积极请教沧州、乐陵等地的养殖大户,围绕气候特点、蚂蚱生长习性等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天气,蚂蚱的饲养方法也不同。”李书霞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蚂蚱喜欢阳光充足、温度高、干燥的地方,蚂蚱是草食性昆虫,特别喜欢吃墨西哥玉米和四倍体黑麦草,养殖成本比较低,管理也方便,平时注意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蚂蚱感冒就行了。

  试验成功后,李书霞逐渐扩大养殖规模。2023年,她成立了山东佳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商标“佳利源”,采用“公司+农场”的经营模式,形成集蚂蚱养殖、食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李书霞不仅自己走上了蚂蚱致富路,还解决了当地留守老人、妇女的就业问题。

  经过几年的沉淀学习,李书霞身上载着满满的荣誉——2023年度齐鲁乡村之星、“十佳农匠”“最美乡村女能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标兵”、新型农民培育生产技能培训“优秀学员”等等。如今,李书霞的农场已由48个小棚建设成16个4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蚂蚱不仅销往山东各地,同时她在河北、天津等地也有客户,每年产量基本都供不应求。

  李书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一个大棚一次最低可收蝗虫600斤,一年一个大棚可收4茬,按保底收购价12元每斤计算,目前16个大棚一年的产值就在46万元左右。”这和以前主要以种植传统玉米、小麦为主时,收入不知道高了多少。

  李书霞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至26个棚。“我也将蚂蚱养殖的技术和我这几年养蚂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们,让大家都能创业致富。”对于未来,李书霞信心满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