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寿星村”青苏厂:全村735口人87位超过70岁

2016-05-10 09:5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德州5月10日讯(通讯员 王洪君)青苏厂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鲁权屯镇,全村现有735口人,175户人家。前些年曾有两位过百岁老人。现在,村里有古稀老人64位,耄耋老人23位。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15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8位,村里最高寿星林象兰98岁。青苏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寿星村”。

  近日,笔者走进青苏厂村,杨柳碧绿,桃杏满枝,两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贯通村东西,村东的小广场成为中老年人跳舞、健身的好去处。村西的京杭大运河似一条银色长龙,运河大堤似一条绿色长龙从西南方向冲村而来,绕村西、村后而过,给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村庄带来生机和活力。

  笔者所拜访的几位耄耋老人,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村西的超市门前,95岁的苏金忠老人,82岁的革命残废军人王洪达和83岁的退伍老兵苏敦周坐在一起聊天。这三位老人身体都比较硬朗,特别是苏金钟,腿脚利落,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笑风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演“样板戏”他是总导演。七八十年他代担任村农业技术员,出席过山东省先进优抚对象表彰大会并作典型发言。后来协助村“两委”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前些年才开始休闲度晚年。“现在,农民不但不交‘皇粮国税’,而且种地国家每亩地还补助100多块钱,国家每年发给俺1200元的养老金,县里还每年发给俺这些90岁以上的老人300元慰问金。有了新农合,咱老百姓能看得起病、住得起医院,健康有保障。俺能活这么大岁数,全托共产党的福,托社会主义的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的今天,更没有今天的好日子,俺永远不忘了共产党的恩情。”苏金钟老人非常激动地说。

  家庭和谐,子女孝敬,尊老爱幼,在村里蔚然成风。久病床前出孝子。94岁的苏朱氏老人,因病卧床已达13年,生活不能自理,长子苏敦庆、儿媳吴俊英,次子苏敦禄、儿媳危秀森和三子苏敦凯、儿媳张凤玲轮着班的伺候。一日三餐,儿媳挑着样的做老人爱吃的,每顿饭都把饭送到老人手里。天天为老人送水送药,接屎接尿,更换尿不湿,活动关节,擦洗身子,不嫌脏,不怕累,十三年如一日。如今老人未染褥疮,病情基本稳定。老人夸三个儿媳像自己的亲闺女。村里90岁的姚秀芝老人,有病卧床三年,生活不能自理,去年10月份老伴苏金章老人患脑溢血瘫痪在床。长子苏芳哲、儿媳郑兰双和次子苏玉华、儿媳王秀敏轮着班的伺候两位老人。白天两个儿媳伺候,为两位老人喂饭喂药,接屎接尿,换洗尿布和尿不湿,活动身体。经常为老人换洗衣服、被褥。晚上,两个儿子轮流陪伴、伺候两位老人。为改善老人身体血液循环,防止得褥疮,特意购买了多功能病床和电动循环充气垫给老人铺上。作为两个儿媳且能精心伺候公爹,用行动诠释 “孝”和“爱”的传统美德,在村里被传为佳话。

  心态良好、好客善谈、讲究卫生、有所爱好、社会参与意识强,这是大部分健康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古稀老人苏厚勤,身体偏瘦,精神抖擞,各项医学指标正常。他热情、健谈、干净、执著、时髦。自青年时代就酷爱京剧,自拉自唱。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演“样板戏”,他扮演过李玉和、郭建光和杨子荣等英雄形象。七、八十年代曾任鲁权屯乡文化站长。而后回家务农,种着五亩责任田,还坚持演唱京剧。十多年前,他加入河北省故城县秋韵京剧社,每周的二、四、六、日下午到十里之外的郑口排练演出,成为该社里的“台柱子”。曾多次和票友到衡水市演出《坐宫》、《文昭关》、《岳母刺字》、《钓金龟》、《女起解》《玉皇后打龙袍》等京剧传统剧目。《衡水日报》曾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近年,他学会用电脑打字、上网,用手机玩QQ、微信,闲暇之余向朋友圈传播京剧知识,弘扬国粹。今年正月十四,他在故城县老干部局元宵晚会上演出,扮演《坐宫》中的杨四郎、《野猪林》中的林冲,受到观众的好评。他说,“现在俺唱着京剧奔小康,和老伴生活的很开心,越活越觉得年轻”。

  另外,村里健康长寿的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饮食和生活规律。坚持一日三餐,多食五谷杂粮。主食为馒头、玉米粥、小米绿豆粥、大米粥,菜类以素为主,鱼肉为辅。吃饭简单,平时吃自产的粮食、蔬菜、花生、葵花籽油等。大部分老人坚持按时作息,早睡早起,餐后散步,锻炼身体。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李超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