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牵手”恰逢用“武”之地

2024-07-05 19:11:3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李宽云

  武城之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和赵国,为了防御齐国的进攻,在此修筑城池,设卫屯兵,称为“武备之城”。多年以来,“武备之城”却不乏文韵。黄河堆积沃土,运水既灌且航;齐风鲁韵立根基,燕魂赵魄塑品格。不仅造就五谷丰登,也赋予人杰地灵。在这里,第一状元脱颖而出,农民领袖揭竿起义,四女孝亲流芳千古,铿锵乐舞百年相传。近代以来,一批志士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后人树立光辉榜样。进入新世纪,以农为主,百业兴盛,文旅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此文化底蕴,“两河牵手”恰逢用“武”之地。武城地域虽小,也必将寸山起雾,尺水兴波。

  治黄丰碑陈公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广袤的华北平原,主要拜它裹泥携沙长期堆积所赐。1998年,武城陈庄村民在一个丈余深的坑塘里挖出一棵柳树。树是站立着被掩埋的,树头虽已腐烂,但树身还能当柴烧。这种移山填海之力非黄河莫属。多年来,黄河所带来的肥水沃土养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但肆意泛滥又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治理黄河,趋利避害,就成了无法避开的长久话题。

  自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曾四次因决口流经武城,仅沙河就遗留下三条。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黄河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决口,宋真宗委派出身“水利世家”的陈尧佐担任河北转运使兼滑州知府治理水患。陈尧佐施展才华,造“木龙”以刹水势,而后以“埽”固堤,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一条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武城)、德州至滨州,绵延千里的长堤,迫使黄河重回故道,不再轻易决口。长堤远望似游龙卧野,甚为壮观,后人誉为陈公堤。因恩县段当时隶属贝州管辖,又称“贝野长堤”,成为“恩县八景”之一。

  自南宋初黄河南流夺淮入海,遭闲置的陈公堤逐渐消失,只有今天武城段的二十公里仍保存原状,高4米-5米,顶宽6米-8米,蜿蜒横贯南北,依稀可见当年风貌。1963年夏末秋初,卫运河一带爆发特大洪水。为保天津和津浦铁路,恩县洼十年内第三次滞洪,陈公堤作为滞洪区东部屏障承受着巨大压力。8月19日夜,暴雨致使洪水几乎平堤,狂风掀起的巨浪频频制造漫堤险情。危急时刻,济南军区16000名解放军武装手挽手、肩并肩趴伏在大堤上,以血肉之躯化为钢铁大坝,确保陈公堤化险为夷,构成一幅感天动地的战洪图。

  血泪欢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环绕武城62公里,它是元朝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取直、疏浚而成。

  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比京杭大运河长九百多公里。在1400年前的隋朝,靠简陋的工具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必然要使民众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元608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工开挖大运河中的永济渠。永济渠南通黄河,顺卫河而北,经临清、武城、德州、天津,直达涿郡。男丁不足,就逼迫妇女上工地;工具不够,就用“罗裙兜土”。官吏、监工如狼似虎,视民众为役畜,随意打杀,使大运河在开挖过程中就流淌着血泪。据史书记载,当时因冻饿、劳累、病弱而“死者枕藉”,颠沛流离者不可数计。

  隋朝开河,后世受益。大运河作为人工河,没有黄河“万里咆哮出龙门”的磅礴气势,也没有长江“江间波浪兼天涌”的浩渺壮阔,她更像一位慈母,以柔情哺育着沿河的亿万民众。首先,大运河的灌溉之利使武城农业受益良多。其次是航运。大运河开通后,沿河的旅店、酒肆、商铺星罗棋布;季节性的篙工、纤夫、搬运工散布于沿河村庄;造船业、修船业,吸收了部分农民向工匠转化;专营运输,玩船起家的也不乏其人。多年来,沿河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住所、服饰趋向新颖时髦,正如民谣所说:“东看房,西看梁,漕河两岸看衣裳。”这都来自运河的惠赐。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在武城县的北部,有一大洼,源自东周时期的黄河大迁徙。隋朝时称作“高鸡泊”,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永济渠与之相连。太平盛世,民众亦渔亦农,丰衣足食;如逢乱世,常有绿林好汉占据此地与官兵周旋。

  隋炀帝杨广穷尽国力开挖大运河,使民众不堪重负。运河竣工后,他没有体恤百姓,依旧穷奢极欲,沿运河西巡长安,南游扬州,北征高丽。最豪华的龙舟像一座水上宫殿,北方运河水少,遇有搁浅,就命民间收集黍子,铺在河里,强迫民夫拉纤通过。其随从达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命沿途各地供应特产及花费。各级官员趁机巧立名目,搜刮民财,最终将民众逼上梁山。在贝州漳南(今武城西北部),就涌现出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窦建德,生于公元573年。曾为里长,性情豪爽,急公好义。大业七年(611年)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大业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率万余人围剿起义军,窦建德率兵大败隋军,斩杀郭绚。不久,高士达阵亡,窦建德继为领袖,大败隋将薛世雄,歼敌四万有余,民众纷纷加入起义队伍,成为与“瓦岗寨”“江淮”并列的三大起义军主力,占据了今天的山东西北部、河南南部和河北大部分地区。公元618年,定都乐寿,国号大夏。公元620年3月,窦建德在与李世民作战时兵败被俘,次年在长安被杀。

  窦建德勤于政务,厉行节俭,体恤百姓。他死后,多地修建了夏王庙作为纪念。在武城漳南镇,曾遗有窦建德的“点将台”,漳南镇古村落、漳南书院及县域古八景之一的“漳南夜月”,都曾闻名遐迩,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状元孙伏伽

  孙伏伽,生于隋朝,贝州武城人,隋炀帝时任京城法曹。李渊建立唐朝,素闻孙伏伽为官清廉,忠直诚恳,故仍予任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孙伏伽在众多的学子中一举夺魁,成为有记载的中华第一状元,名噪一时。

  玄武门之变,孙伏伽为李世民奔走效劳。李世民继位后被封男爵,先后担任大理寺少卿、户部侍郎、大理寺卿,最后官至陕州刺史。公元654年,孙伏伽告老辞官,658年去世。

  相传,孙伏伽中状元后,曾言常以酒激发灵感,被人奉为至宝,还引出了一段趣话。

  武则天执政时,有太仆少卿徐敬业造反。平息不久,又有湖州佐史江琛举报上司湖州刺史裴光谋反,有写给徐敬业谋反的书信为证。武则天急命御史审讯,裴光坦承道:“字是我的字;但信非我所写。”由于缺乏其它证据,换了三个御史也无进展,后有人推荐了秋宫尚书张楚玺,武则天命其尽快破案。

  张楚玺细审案卷,也无从下手,只得将反书随身携带,日思夜想,废寝忘食。夫人心疼,劝他进些酒食。张楚玺见酒是“状元红”,想起孙伏伽之言,便品了几口,一不留神将一滴酒溅在字迹上,晾干后竟翻卷起来,像是贴补上去的;再对着太阳光一看,有字之处纸皆厚,颜色也深。张楚玺惊呼一声,马上回衙升堂,命衙役取来一盆清水,将反书平放在水中。众人正在惊疑,却见字迹与纸页纷纷脱离。江琛见状瘫软在地,只得招认因与裴光不和,便偷了他的书信,剪下所需之字贴在一张纸上,拼凑成一幅书信。江琛造过宣纸,粘贴精细,了无痕迹,只是没想到会这样露出破绽。

  武则天闻报,处决了江琛,将张楚玺官升一级。同僚祝贺时,张楚玺却幽默地说:“多亏了孙状元。”

  文化古镇四女寺

  相传两千多年前,本地就有安乐镇。

  汉景帝时期,镇上有一傅员外,膝下无子,只生四女。四女长成,察觉父母忧虑晚年凄凉,均有意留家侍亲。长女于心不忍,提议各植一槐,槐枯则嫁,槐茂则留,然后用开水偷浇三妹所植槐树,以期独留家中,谁知三个妹妹发觉后也竞相效仿。一年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四女疑是天意,于是禀明父母,数十年如一日侍奉双亲,后得道成仙。后人感念四女孝贤,遂改安乐镇为四女树,后因建寺塑像,再次更名四女寺,成为孝亲佳话。

  大运河开通后,四女寺成为重要码头。“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是这里真实的历史写照。建筑众多,气势雄伟。历朝官府常在此设立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管理机构。因当地多年属于恩县管辖,故有“恩县衙门在寺上”之说。

  四女寺有“九河汇流”之称。1957年,四女寺水利枢纽在明清减水坝遗址基础上建成,将京杭运河分为南运河、岔河和减河,充分发挥航运、灌溉、泄洪等多项功能,赢得了“北方都江堰”的美誉,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四女寺历史上就是旅游胜地。受四女植槐的影响,遗留下来的古槐很多,于是“槐荫清风”便成为了县域著名胜景。明代所建的石佛寺,鼎盛时期拥有八十一间殿阁。乾隆下江南曾在此敬香礼佛,赞誉道:“好一个佛光祥和之地!”从此,石佛寺更名为佛光寺,名声远播,朝拜香客川流不息。如今,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佛光寺和四女祠又得以重修,四女寺已成为孝道文化基地。保存至今的旧船闸,连同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书写的“船闸”,已成为文物级别。这里还有连南方水乡都难得一见的“三河四堤”的奇观,借助辽阔的水域,已举办过多次龙舟大赛。

  省级非遗花杠舞

  武城花杠舞又称抬花杠,起源颇具传奇色彩。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武城一带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叫苦连天。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十八,清晨时分,有人看见在城东娘娘庙突然飘起一朵祥云,一位仙姑站在云朵之上,手持花篮,边走边撒,后来在南屯上空落下,不见了踪影。众人拥出村外观看,只见鲜花飘落之处如普降甘霖,万物复苏。人们绝处逢生,欣喜若狂,都说这是仙姑下凡拯救遇难百姓的,于是就在南屯修了一座大姑庙,每当农历四月十八临近,人们都会拿着供品到大姑庙祭祀拜谢,还有人特意扎了花篮。随后就有人效仿,有时花篮太大一人不好拿,就用两人抬着。抬着还想舞蹈一番,一舞蹈就用上了架鼓伴奏。

  在祭祀活动的鼎盛时期,参与活动的人们争奇斗艳,扎花篮逐渐形成了“扎彩”行业;抬花杠的练习花哨动作;敲架鼓则在琢磨鼓点的新奇,有时在田间地头来了灵感,就撅根树棍儿敲鞋底。为了展示高超的技艺,以村庄、街区为单位,纷纷打出各自的旗号。经过多年的对比,一首民谣道出了其中的佼佼者:“东屯的架鼓,南屯的花杠,饮马庄的扎彩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除迷信,花杠舞不再用于祭祀,变身为节日和庆祝活动的表演节目,尤其是农闲时的元宵节是花杠舞大显身手的时候,花篮扎得像一棵大花树,架鼓敲得震天响,抬花杠的耍出头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蹲步等动作。有好多人不惜步行二三十里赶来看热闹,运河两岸人山人海,喜气洋洋。当地有一首歌谣这样夸赞当时的精彩场景:“河西高跷河东杠,最数架鼓敲得棒,枣木鼓锤举三举,运河浪花唱九唱。”

  改革开放以来,武城县文化馆对“抬花杠”进行了发掘整理和艺术加工。1984年中国舞协将“抬花杠”录像保存;1992年,“抬花杠”在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2019年4月受邀参加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非遗展演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城花杠舞正在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民主志士王金铭

  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揭开了推翻帝制、民主革命的篇章。清廷不甘心灭亡,调集力量南下围剿,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关键时刻,爆发了滦州(今河北滦县)起义。尽管起义规模不大且很快被镇压,但因滦州迫尽京畿,导致局势急转直下。正如1937年《民国政府令》所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这次起义主要组织领导者就是武城县东屯村的王金铭。

  王金铭出生于1880年,幼时读过私塾。18岁立志从戎,徒步到天津参军。他酷爱学习,训练刻苦,提升很快。1908年,王金铭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革命。他与同军的冯玉祥、施从云等人以读书研究军事为名,秘密筹划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驻守滦州的一营管带(营长)王金铭和二营管带施从云等经过多方联系协商,于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被推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起义军乘火车向天津进发,车到雷庄,与阻路堵截的清军发生激战。清军诡称议和,请王金铭、施从云到雷庄车站谈判。王金铭虽有怀疑,但也希望说服对方,于是赴约。王、施到达后,随即被捕。

  清军头目先以死相威胁,王金铭神色不变,又以感情软化,许以高官厚禄,均遭其严词拒绝。袁世凯电令就地处决。王金铭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只要求将马弁黄云水和刘荣释放,但两人誓与头领同生死,于是和施从云等一同就义。其英勇气概,令敌人胆寒,令观者动容。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3月,为了追念王金铭的英雄业绩,决定将其遗骸移葬于故里。1924年10月,冯玉祥驻守北京期间,在中山公园为他铸立了铜像。1937年5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分别于北京西山和山东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追任王金铭为陆军上将。国府要员纷纷题词,称“其丰功伟烈,直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媲美而齐名”。

  1990年10月,为宣扬烈士业绩,勉励家乡人民,武城县人民政府为王金铭烈士修建了永久性陵墓,供后人凭吊和纪念。

  红色文化永相传

  武城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烈。以下是几位代表人物。

  马英的原型——郭鲁。1917年生于武城县四女寺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山东参加抗日第一支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南运动专署专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铁道部副部长,1989年10月逝世。著名的长篇小说《平原枪声》的男主人公马英,就是以他为原型。如今在他的家乡已修建了纪念馆。

  父子烈士戚夯、戚烽。武城县戚庄村人。1938年,在旧政府任职的父亲和上中学的儿子,于腥风血雨中毅然投身革命,携手组建了武城第一支共产党抗日武装。队伍扩大为独立营时,戚夯任营长,戚锋任基干连指导员。1942年12月27日,戚烽率部在武城水坡村与数倍敌伪激战,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1岁。戚夯此后担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代县长。1948年奉调邯馆铁路局,4月27日夜,遭国民党反动派突袭英勇牺牲,时年55岁。

  “雄鹰战将”李海青。九一八事变,面对数十支国民党军队的不懈抵抗,由武城祝官屯村逃荒到黑龙江的热血男儿李海青挺身而出,率领“抗日别动总队”打响了抗战第一枪。此后担任“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弹尽粮绝之时退入热河境内继续抵抗。1933年5月加入冯玉祥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十六军军长。同盟军被强令解散后,李海青拒绝收买并被解职,请求抗战被关押,复出后抗战之志不减。1937年七七事变,李海青率领新组建的“平西抗日部队”进行了英勇狙击。日军对李海青又恨又怕,花重金收买汉奸并将其暗杀,时年41岁。

  李海青在抗战最艰难的六七年间,驰骋九省市,纵横数万里,经历了最惨烈的五次抗战,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彰显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多年来,人们称赞他是“雄鹰战将”,将他居住的屯子改名为“海青窝堡”,民政部将他列入第二批抗日纪念英烈名录,长篇小说《李海青传》,以恢宏的篇章展示了这位武城骄子的传奇人生。

  三次冲上上甘岭的高秀章。武城县老城镇南关村人。高秀章的经历有些像小兵张嘎。1945年初,他还不满十三岁,父母已先后亡故,就把村委会当成了家,先当民兵,后当民兵队长,他羡慕部队生活,当年5月参加了八路军,没想到抗战很快就胜利了。解放战争中,高秀章过足了打仗的瘾,参加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大小战斗不上百次。参加抗美援朝,他又大展神威,在枪林弹雨中三次冲上上甘岭,负了伤再准备冲锋时,被秦基伟军长闻讯打电话拦下了。

  值得一提的,上甘岭战役之前壮烈牺牲的邱少云烈士和高秀章同属十五军的一个营,高秀章在八连,邱少云是九连。这个营的前身就是抗战时期的武城县大队,多年来被武城人视为荣耀。上甘岭战役时,高秀章是八连连长,战役结束后担任了炮兵营长。回国后转业到武汉工作。2002年6月逝世。

  展馆景区显底蕴

  开展文化旅游事业,离不开展馆景区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武城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传统农业县,展示窗口自然少不了“农业展览馆”,还有“武城辣椒文化馆”,近年来在继承传统文化背景下修建的“民俗记忆馆”,也是“农”味十足,而在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骨干企业的不断出现,也相应地修建了“玻璃钢展览馆”“神龙地毯艺术博物馆”,投资巨大、底蕴深厚的当属“古贝春工业旅游景区”。

  “古贝春工业旅游景区”由“古贝春酒文化馆”“百诗苑”“酒仙山”“地下画廊”“酒星雕塑”“厂史馆”等十多个展馆、景点组成,融汇历史知识、行业常识、文学书画和雕刻技艺,其创意之新颖、设计之精美、工程之宏大、文化气氛之浓烈,堪称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佼佼者。其中,“古贝春酒文化馆”是山东白酒行业首创。“酒仙山”是一座人工山,高24米,因山脚下设有“酒中八仙群雕”而得名。山名由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书写;山顶上建有“和谐亭”,亭名由著名画家范曾书写;山上种植有冬枣、珍珠梅等二十多种草木;山下埋藏四层酒库,名曰“酒仙洞”,可储藏8000吨坛装酒,洞名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酒仙山地处一马平川的鲁西北平原,集奇花异草、美酒佳酿、名人墨宝于一体,有“鲁西北第一山”之称。再有就是“古贝春湖公园”,湖中放养着鸭鹅和多种鱼类,蜿蜒曲折的水上长廊上建有“陶然亭”“醉翁亭”和“酒泉亭”,景色优美,空气清新,是当地少见的旅游景观,已举办过多次垂钓比赛。游客浏览这两个景区,可以体验一下“酒仙山上摘熏枣,古贝湖中钓醉鱼”的情趣。

  特色美食助文旅

  武城的特色美食不少,仅名列德州市非遗的就有:武城旋饼制作工艺,八珍糕制作工艺和千层豆腐制作技艺。其中,武城旋饼久负盛名,大如盘,厚如指,色泽黄褐油亮,皮油酥焦脆,馅松软鲜嫩。焦而不糊,嫩而不生。肉肥而不腻,面厚而不黏。兼有焦香、清香、芝麻香的味道,深受食者欢迎。

  还有两种美食虽然尚未列入市级非遗,但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绝对不小,这就是“八大碗”和“武城西瓜”。

  八大碗是卫运河两岸——新老武城县的特色饭食,分别是鸡、鱼、牛肉、丸子、猪肉、藕盒、豆腐和江米干饭。改革开放以前,只有喜事上的宾客才有可能吃全八大碗,而且上八大碗的场合定有宴席,所以当地人称赴宴为“坐席”。其他场合,如果能上八大碗,那就是最高档次了。为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继承传统文化,古贝春工业旅游景区和武城民俗记忆馆不约而同地把八大碗当作了保留菜品。

  大运河沿线,德州西瓜久负盛名,这里面武城的功劳不小。据资料记载,武城西瓜早在明朝中前期就有栽培,经过五百多年的种植和消费者的检验,就有了“德州的西瓜武城的秧;德州的扒鸡禹城的汤”的谚语,还有“郭庄的旋饼,德州的鸡,武城的西瓜甜如蜜”的民谣,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有了“武城县,三宝金:西瓜、旋饼、古贝春”的新民谣。这些足以证明武城西瓜不仅是武城也是德州的特色美食。(通讯员 李宽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郭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