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陈公堤与“两河”的前世今生

2024-07-19 14:58:00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崔浩

  武城陈公堤,曾是纵贯千里的御洪大堤一段。她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存,与“两河”渊源深厚,见证了千年以来河与水的故事。在全面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黄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大力推进“两河牵手”工程的今天,保护陈公堤遗存,挖掘陈公堤文化,深入研究陈公堤与“两河”的前世今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武城有座陈公堤。

  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东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巍峨大堤,名叫陈公堤。她是北宋真宗年间为阻黄水西泛而建,至今已逾千年。武城陈公堤,北起四女寺牛角峪减河南堤,南至恩武公路(G234),长约20千米。如今,陈公堤成了武城县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

  北宋真宗年间(1019),黄河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决口,滔天浊浪卷地而来,千里平原洪水肆虐,庄毁田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急召水利专家陈尧佐至滑州,率民抗洪。陈尧佐临危受命,亲临前线,一面用龙帚囚石之法填堵河口,一面顺流向北因地就势夯土筑堤,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终于筑成了一条南起滑州北至千乘(现山东高青县)的千里长堤,逼束泛滥四溢的黄河洪水归入大河故道。堤成水退,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纪陈尧佐恩德,后人遂将此堤名之陈公堤。

  距陈公堤以东不远(10—15千米),即武城东沙河。春秋时,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迁徙,史称“东周黄河”。黄水过后遗留下武城东沙河。据《武城水利志》载:这次黄河决口南起河南省浚县,由西南向东北冲经今内黄、大名、冠县、馆陶、临清、夏津,于夏津县徐庄村入武城县境,又东北经岳觉寺、两升官庄、牛庄、马言庄、仁德庄至孟庄出境入平原。在这条武城东沙河形成后的漫长历史中,凡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黄河决口北流,大多数都被疏导或逼束入此“大河故道”。陈公堤的修筑即逼束泛滥黄水入大河故道的典型一例。

  公元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的这次黄河大迁徙,不仅遗留下了一条“大河古渎”,而且其尾流静水还形成了“方圆五百里”的洼地,隋唐时称“高鸡泊”,武城民称“北大洼”。其范围包括现武城大洼(又称恩县洼)和原河北省故城县中部、西南部广大低洼区域。武城境内陈公堤恰恰修筑在“东周黄河”河滩高地与大洼东部边缘的连接线上。这也正是陈公堤选址的科学之处。1954年,武城北大洼被国家确定为卫运河(最下游一个)滞洪区----恩县洼滞洪区。而陈公堤则成为滞洪区的东部屏障。

  千年风雨,沧桑巨变。千里陈公堤的绝大部分堤段被夷为平地良田,既是州衙所在的德城,也只遗留下陈公堤口、堤岭等村庄名字,只有武城县境内这20千米古堤面貌依然。武城境内堤段保存完好,得益于卫运河恩县洼滞洪区,作为东部屏障,陈公堤历来受到当地政府和卫运河管理部门的重点保护,禁止伐树,禁止放牧,禁止取土,禁止建筑,沿堤人们爱堤如臂,护堤如亲,使千年大堤得以原貌留存,成了今日武城县重要历史遗迹。平原广阔突兀而起,大堤横野,蔚为壮观。明清时期,陈公堤即被列为当地著名景观-----贝野长堤。

  陈公堤的北端西侧即是牛角峪,这是处神奇的地方。因四女寺减河南堤与陈公堤相交,形成状如牛角的狭长角地而得名。牛角峪的闻名遐迩,是因为它的水利作用。牛角峪水利工程主要由三处泄洪闸和一座排涝站组成。临清以北高地之水,顺六五河而来,经东泄洪闸直入减河;运河东岸高地之水,由旧城河上游北入沙河沟,再入利民河北支,流至牛角峪从西闸泄入减河;恩县洼底之水,千流百汊聚到利民河及利民河东支,分二股北流,相汇于牛角峪前。因此股洪水地势较低,若直入减河往往形成“顶托”,所以,在峪前又建一排涝站,把大洼汇来的洪水机械提注到另一较高泄洪漕内,再通过中闸排出峪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互不侵通,牛角峪成了五百里故渎泄洪排涝的天然节控点。

  站在陈公堤与减河南堤的相交点上,西望牛角峪泄洪闸群,巍峨壮观,五百里故渎于此萦结,三千年大洼于此束控,这是大运河的灵枢,是陈公堤的伴侣;北侧减河、岔河,古称“鬲津”,乃大禹疏浚九河之一,是武城大地上最古老的遗存。三堤夹两河逶迤东去,形胜之地风水奇绝。

  (二)陈公堤与“两河”的前世。

  武城县有运河的历史,始自隋炀帝开永济渠。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杨广下令“詔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从此武城大地上诞生了运河(当时称永济渠。史称隋唐运河)。隋唐运河永济渠在武城县的河线走向,与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当时永济渠的开挖,在武城境内基本是利用了西汉屯氏别河绎幕支的故道,入境后由现在的老城镇向东,经武城镇的小董王庄、马粮庄、高庄(当时的历亭县治所),转向东北,经武城镇“四河沟”,到郝王庄镇李古寺村(当时的索卢县治所)转向正北,顺东周黄河故道西部高地与北大洼边缘连接处,一路向北流向四女寺(隋时称安乐镇)。

  武城县境内之陈公堤正修筑在北大洼东部边缘永济渠东侧。可以想象,公元1019年黄河在河南滑州决口所形成的洪流,肆意横淌,无序泛滥,陈公堤东(当地民称堤上)黄水滔滔,而陈公堤西侧的永济渠则帆樯如云,舟楫如梭,号声阵阵,运输繁忙,其功全在陈公大堤。陈公堤因阻挡黄河洪水而生,为护佑大运河而存,其使命即是保护运河,保护大洼,保护一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她以巍巍身躯和不屈意志,与肆虐泛滥的黄水搏斗、抗衡,最终将其逼束到大河古渎,东流入海。

  人们感激陈公堤,百姓迷信陈公堤。在武城境内20千米的陈公堤沿线,历史上自北向南不断修筑寺庙,每隔18里就有一座大寺为陈公堤祈福。北端是四女寺(祠),往南是张官寺,再18里便是李古寺,南端(偏东)是岳觉寺。这些建寺之村后来都发展成了乡镇所在地或立集设店的名村。陈公堤附近还有玄帝庙、三官庙(姜王庄)等道家场所。这些村庄都完整地保留至今。

  随着黄水退去,陈公堤暂时失去御黄的功能;隋唐运河永济渠也于金·泰和五年(1205)改变河流方向,调整成老城镇——甲马营——郑镇口——四女寺河线,成就京杭大运河河型。虽然大运河西移50里,远离了陈公堤,但四女寺始终未动,至今没变,一直与陈公堤不离不弃;陈公堤一直与大运河相守相望,血脉相连。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国家将武城北大洼(恩县洼)辟为卫运河最下游的一个滞洪区,当年御黄护河的陈公堤又成了运河滞洪区的东部屏障,继续承担着守护运河、守护大洼,护佑德州、天津,保护京沪铁路的使命。1963年进入8月后,南太行山区连降暴雨特大暴雨,卫运河发生特大汛情,需要利用恩县洼进行滞洪。8月13日,在四女寺西银钉口险工处炸堤进洪,顿时滞洪区内一片汪洋,并很快达到最大蓄洪量7亿方库容,水深处接近4米。当时,济南军区四个师16000名官兵前来参加抗洪抢险,严防死守陈公堤。某夜,西北风起,平堤洪水波涛汹涌,一排排浊浪借助风力漫过埝顶溢出堤外。解放军官兵伏身堤上整整一夜,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挡洪水的坚强防线,在古老的陈公堤上上演了一幕军民携手战洪水的英雄活剧。

  洪水退去,滞洪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运河、大洼和陈公堤的水利设施建设,在四女寺建成卫运河上大型水利枢纽和牛角峪泄洪闸群,加高加宽加固了陈公堤,沿陈公堤西侧疏浚扩容“六五河”河道,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南北输水通道。

  (三) 陈公堤与“两河”的今生。

  中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一个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时代,一个保护传承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全面发展的时代。

  2002年12月17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5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武城县大屯水库开始蓄水。古老陈公堤下的“六五河”终于迎来了清澈的长江水。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正式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2022年4月28日,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千年大运河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10年10月,国家开始实施潘庄灌区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其中,黄河水穿越四女寺水利枢纽周围诸多河道倒虹吸工程是关键所在。它起自“六五河”牛角峪上游200米左堤,穿越“六五河”西支、利民河东支、利民河北支、四女寺减河、四女寺岔河五条河道底部,于岔河北岸突出地面,于运河船闸附近与南运河交汇。2024年2月26日,第一次潘庄线路引黄入冀输水工作正式启动,为德州市实施“两河牵手”提供了充分条件。滚滚黄河水经齐河潘庄引黄闸流入德州市境内,通过引黄干渠北流齐河、禹城、平原,在平原县境内转入马颊河河道,再转向西,经平原之沙扬河、武城之头屯东干渠,穿陈公堤而入“六五河”,然后北流至倒虹吸入口。两河之水汇流后一路向北,直达天津。

  由此,古老的陈公堤下“六五河”中首现“三水汇流”的历史奇观;早负盛名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建筑群,又新添“倒虹吸”水利科技工程新观;南运河迎来新的水源,新的生机。德州市在全力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的同时,及时提出了实施“两河牵手”工程,使古老的两河文化融汇,两大文明互鉴。“两河牵手”促进了130千米引黄干渠沿线的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开发、生态绿化美化,促进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促进了许多新型业态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化村庄社区的规划建设。一条引黄渠,百里现代风!

  作为大运河滞洪区东部屏障,作为“两河牵手”走廊的重要经点,作为德州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四女寺节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存的历史水利设施,武城陈公堤理应借助“两河牵手”的大好时机,有所作为,再创辉煌。

  武城陈公堤北接四女寺减河、牛角峪、四女寺村,南达滞洪区末端的G234国道,本身就是四女寺文化景区的延伸。她既有千年以前陈公尧佐爱民御水,恤民疾苦、除民水患的德政文蕴,又有1963年军民并肩抗洪,官兵卧堤御水的感人壮举。陈尧佐是北宋名臣,政治家、水利专家、诗人,曾任过北宋王朝的宰相。黄河在滑州决口时,陈尧佐正于家中丁母忧,接旨后丝毫没有犹豫即戴孝出征,亲临治黄一线,日夜劳累,几次晕倒现场。陈尧佐其父陈省华,其兄陈尧叟,其弟陈尧咨,一家父子四人三位宰相。其葬地即今河南省新郑市东郊宰相陈村。一座大堤牵涉着一代名臣,牵涉着一个官宦世家,牵涉着军民团结抗洪,还有大堤附近的四女寺孝文化,宋景周抗战文化,北大洼滞洪文化,水利枢纽水工文化等等,即使建座“陈公堤展览馆”,也必成洋洋大观。

  “六五河”是陈公堤下之傍水,堤河平行,相依相伴,纵贯南北,间距百米左右的河滩地,地平土好又近水,适于农牧渔游各项开发。一可水游开发。由“六五河”贯穿,使武城县城(六六河)、大屯水库、牛角峪(四女寺)连为一体,甚至从武城县城以北的六六河岸建设码头,可乘船直达大屯水库游玩,到四女寺观光,去德城区购物休闲。二可堤游开发。除沿河观光特色村庄,看温庄的菜棚、白庄的西瓜市场、张官寺的文化大院、祁村的清真寺教堂、后玄的辣椒市场、大王庄的新村建设、李古寺的养鸡小区、东肖河的黄牛集市、董王庄小吃一条街之外,还可于堤坡密林之中修亭建榭,进行休闲、垂钓、射猎、野炊活动。就是自驾香车沿堤跑跑,游走于碧云之中,穿行于草林之间,也是一种难得的放松和享受。三可河滩开发。南水北调和引黄济津给“六五河”带来了生机灵气,它不但起到串连起县城、水库、湿地、四女寺景区的作用,而且使河滩开发成为可能,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们可以建设“六五河”河滩藕苑,成就“一堤碧云、十里红荷”的美景。使古老的陈公堤承载起优秀的历史文化,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治水文化,抗洪文化,红色文化,水工文化,古村文化,景观文化,“三水汇流”文化。

  站在古老的陈公堤上,合目谛听,似乎闻到陈公堤与黄河水的对话。

  陈公堤:欢迎你呀,老伙计,千年不见了。

  黄河水:嘿嘿,你老小子,当年横着个身子不让西过。现在,凿你个洞也得穿过去。

  陈公堤:只要安分、听话,谁都可过。若泛滥成灾,祸害百姓,漫说你不能过,就是亲如一家的运河水也休想跨过去。咱就是干这个的!

  是啊,一座大堤先阻黄水西泛,又挡运水东决,千年以来静处默守,矢志不移,堪称尽职尽责的典范。而我们是干什么的呢?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我们理应向陈公堤学习,发扬陈公堤精神,化身为土,捐躯成堤,甘愿为人民挡灾挡难,誓死捍卫人民利益!

  站立在陈公堤北端减河南堤之上,西北遥望“两河牵手”处,河川形胜,烟云苍茫,紫气蒸腾,祥瑞满天。转首顺陈公堤向南眺望,但见堤河相依,绿树成荫,堆云积翠,半天一痕;“六五河”内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为赴牵手之约,脚步匆匆,滔滔流淌,在距牛角峪200米处一招潜龙钻洞,便隐去了身影。

  陈公堤与“两河”的故事还在继续着……(通讯员 时云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任瑶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