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邓美平
进入11月份以后,夏津县各乡镇的物资交流大会陆续开始,当地百姓称之为“秋收庙会”,每年此时,都会在夏津县城及某些乡镇举办。但据郑保屯村的老人回忆,30年前的秋冬季节,郑保屯镇组织了最后一次庙会,之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直至今年11月11日才有了30年后的又一次热闹。
周边商贩为了“赶会”一天忙14小时
郑保屯镇物资交流大会共持续7天,11月13日是第三天。早晨7点左右,镇子附近的小商贩就已整装来到镇上的庙会,一直忙到晚上9点左右,他们带来的有农副产品、生活用品、水果蔬菜等,但最多的还是小吃。
武城煊饼、周村烧饼、羊肉串等,在庙会的入口处一字排开,每个临时支起的帐篷似乎提前商量过,大小、颜色几乎相同。
庙会上的小商贩大多是夏津县各村镇的商户,其中一部分商户有自己的门店,一部分则专门赶附近村庄的集市。
“来出摊是不收摊位费的,来晚了就没有好地方了。”一位正在炭火上烤串的年轻小伙子说,他的母亲正在帐篷内熟练地做着煊饼。
母子俩是夏津县南城镇人,以经营煊饼店为生,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上庙会做生意也有十几年。10月中下旬,母子俩去夏津县城参加了庙会,依旧出摊卖煊饼。“县城的庙会人很多,生意也火,一天最多可以挣2000多块钱,郑保屯镇上的庙会肯定不如县城,但也比平时赶集挣得多。”
物资交流大会上还有一类流动小商贩,比如郭忠良,他今年75岁,夏津县渡口驿人,这几天早上,他都会骑半个多小时的电动车赶到离家15里路的郑保屯镇参加庙会,车筐里和后车座上塞满了他自己做的扫帚。
“扫帚苗都是自己种的,秋收后晒干自己绑扫帚,一般都拿到集市上去卖。”郭忠良老人的扫帚一把卖七块钱,别人多买几把他就会很爽快地便宜几块钱,“城里人现在都不用这种扫帚了,只有到乡镇上的集市和这种庙会上卖才行。”老人如是说。
外地商贩数量庞大的“组团”参会者
郑保屯镇物资交流大会上另外一类商家是一个“组合”,占据总商户的70%,他们是“庙会专业户”,一年四季都活跃在全国的各大庙会上。
这些商户涉及的行业较多,数量最多的为游乐设施,其他还包括马戏团、儿童摄影、各地特色玩具等。他们来自各个地区,高唐、菏泽,还有东北地区。
这些商户大部分刚刚参加完夏津县城的庙会,收益颇丰。但在郑保屯镇上他们发现一个很适合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的地点,于是和当地的家家乐农村合作社进行洽谈,经双方商议,将利润的一部分分给此农村合作社。
记者在郑保屯镇政府了解到,合作社是自主经营的非营利性机构,是在镇政府引导下农民自发成立的,主要负责农民耕地用品的集中购买。
在庙会开始前十天左右,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已在当地集市上分发传单,“郑保屯已经30年没有办庙会了,得让大家知道今年又开始了啊。”家家乐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张庆国介绍说。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周四,“赶会”并未到达高峰期,但是各个游乐设施的生意却十分火爆,旋转木马、海盗船等城市孩子常见的游乐设施,在前来“赶会”的农村孩子来说却很新鲜。
在一家旋转木马的摊位前,一位年轻妈妈正抱着孩子排队等候,两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我小时候也赶会,但那时候没有这些东西,只有歌舞团或者京剧团。”年轻妈妈告诉记者,坐一次旋转木马要十块钱,比买吃的强,因为可以体验一下城里孩子的乐趣。
记者手记>>
物资交流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集市贸易。它的特点是间隔时间长,一般一年或半年举行一次;交易时间短,规模大,上集人数和商品品种数量,都可达到平常集市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影响面广,参与交易的不仅有本地的,而且有来自邻县及外省的,称得上商贾云集。
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郑保屯村的很多外地商户都称生意不够火爆,因为他们去惯了大型物资交易大会,觉得村子里的商品数量和规模便略觉小家子气了,其他村镇级别的庙会也有此劣势。
但对于周边农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见世面”的机会,他们大多很期待。记者在采访外地商户和农村合作社时,他们都表示明年的物资交流大会不一定能如期举行。这样一来,30年后的这次“热闹”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