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李超然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味道,千滋百味,有的清新甘洌,有的历久弥香。这些味道交溢互融,便有了专属的印记,有了岁月的传承。从古至今,时光并未消减分毫,德州这片厚重的土地,见证了无数老味道、老店铺的兴衰沉浮,目睹了诸多老字号的薪火相传。为充分展现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大众网?德州推出舌尖上的德州“非遗”视频策划,用镜头、文字记录德州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德州的“烟火气”。
蒸包技艺百年流芳 吃出德州味道的“中华老字号”
舌尖上的德州“非遗”之德州又一村包子
大众网·海报新闻德州11月2日讯(记者 武红鹏)在德州市德城区,一家蒸包老店与美丽的观湖城隔道相望。起源于1980年的“又一村包子”至今已历经百余年的沧桑,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其制作工艺被评为“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人对又一村包子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怀。
又一村包子早年间名叫有益村,刚开业时为了打开销路,老板谎称馅料坏掉了,免费赠送包子。食客们尝了“坏”馅料的包子,无一不对店铺里的包子充满好奇纷纷进店品尝,“这坏掉的都这么美味,那店中白白圆圆的包子岂不更好吃?”由此,又一村包子的生意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而这一火就火了百余年。
倍受德州人追捧的又一村包子之所以美味,在其制作工艺上自然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皮还是馅料都有其独特的“秘方”。为了让包子的口感更加筋道,又一村包子使用了半发面做包子皮,每次做包子前都要和两次面,第一次和好面后都要先放置半天,使其充分发酵,然后再另发一批面,将“新”“老”面和在一起,这样制作出来的包子皮不仅口感更加筋道,而且能更好地包住包子里的汤汁,不会渗到面皮中。这样的包子面皮洁白如雪,食客们一口下去,满口都是浓郁的汤汁,肉香从嘴中溢至鼻腔,令人回味无穷。包子的馅料选用精肉和五花肉佐以高汤和秘制的油调和,用了十余种香料调味,也使得其香味更加浓郁。
谭玉梅16岁就开始学习又一村的蒸包技术,如今已成为这家饭店的顶梁柱。每天她都要从早忙到晚,和面、调馅、包包子,每一道工序她都容不得一丝懈怠。“记得刚学艺那会儿,店里主要的产品就是包子,我们一共有20多个人,平均一天能卖出7、8千个包子。”谭玉梅告诉记者。
时逾百年,每位老顾客的一句“又一村包子就是这个味儿!”就是对其最大的肯定,1990年又一村包子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1年又一村饭店被编入《中国名店荟萃》一书。2004年5月“又一村蒸包”被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2006年12月19日,又一村包子被正式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初审编辑:蒋丽君
责任编辑: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