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
李金美(右)对村里的特殊帮扶对象格外照顾。
省城来的驻村第一书记马昭成了李金美发展事业的坚强后盾。
一本本流水账记录着李金美的点滴成就和诚信。
大众网德州3月7日讯 早晨5点多,李金美就被自家隔壁房间机械缝纫机的马达声闹醒,早已习惯了这种声音的李金美和丈夫也赶紧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李金美是夏津县雷集镇马官屯村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家境贫寒,她十几岁时就和同村的年轻人一样,离开了家乡外出打工。她换过各种工作,干的最长的是在胶东的一家服装厂当缝纫工人。多年缝纫工的经历让她不仅练就了一手老练的机械缝纫机的操作本领,也让她掌握了缝纫机的维修技术,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的缝纫机,到她手里都是手到病除。
去年春节,已经28岁的李金美考虑到年近70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需要照顾,她和丈夫决定不再出去打工,而是依靠李金美的缝纫技术,在家开办一个缝纫作坊,专门替人加工工艺礼品纱袋。说干就干,李金美和丈夫把家里的钱全部凑集起来,把买来的20台缝纫机安装在了家里最宽敞的堂屋里,一个家庭来料加工缝纫作坊就开始运营了。
开始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不太相信李金美,觉得一个穷孩子出身的小媳妇做不成什么大事,对加工一个纱袋只挣一两分钱的活也不是十分感兴趣。李金美就一家一家做工作,并给出了优惠条件,还把缝纫机无偿分发到每家每户,让她们在家里就可以生产,不管机器出了任何问题,李金美都是随叫随到,随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对村里几名身体状况特殊,家境特别困难的人员给予特别照顾。李金美的执着感动了村民,生产很快就走上了正规,一些开始瞧不上这个活计的村民也要求跟着李金美干。
缝制工艺纱袋技术相对简单,农村妇女基本上一学就会。家里的20台缝纫机很快就不够用了,村里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岁的姑娘媳妇,纷纷加入到了这个劳动的队伍,每天几十个人要排班轮流着上机。
李金美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有自己做事的原则,比如她很重视自己的诚信,只要给加工方承诺的工期、质量她就一点都不含糊,说到做到,因此去年在来料加工行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她的加工点却订单充足,业务稳定,而且产品销路也很好。 这两个因素让她在去年5月萌生了扩大再生产规模的想法,她想:这个活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只要我把好质量关,就能帮助更多的乡亲脱贫。马官屯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10户,贫困户就达235户,可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从何而来?有想法却没办法的李金美一筹莫展。
山东交通学院来的第一书记马昭和村支部书记李占志闻讯而来,一起走进了李金美的家门。直言快语的李金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对李金美的情况早有了解的马昭只问了李金美一句话:“你准备再上多少台缝纫机?需要多少钱?能带动多少人增收?”李金美说:“20台,需要3万,能带动60多人增收。”马昭回答:“我尽快给你答复。”几天后,20台崭新的缝纫机运进了村。
缝纫加工不仅带动了村里中年妇女,一些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也开始从事纱袋的加工,像翻袋、穿线等都是他们能胜任的活计,甚至有不少男人也开始从事这种劳动。
粗略统计,全村有120多人参与到这项劳动中,每天生产2万多只工艺品纱袋,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户很快减少到只剩下24户。李金美本人不仅带起了全村致富,她自家也受益不少,去年为了进出货方便还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
如今,李金美的来料加工点越做越红火,每天从早晨5点一直到晚上9点家里的缝纫机一直都在不停地运转,分散发放在农户家里的20多台缝纫机也是一刻都不闲着,虽然缝制一只纱袋只能赚几分钱,但她们相信靠着勤劳和韧劲,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
日前,根据12345市民热线提供的《2016年12345消费投诉情况分析》数据信息,结合全市2016年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德州市工商局对全市电信运营商及通讯器材经营企业存在的消费侵权问题进行通报。其中,2016年,12345市民热线共受理市民服务类投诉10582件,其中,售后服务类投诉870件,为服务类投诉之首。[详细]
3月8日,“中华鲁菜技艺”工匠大师表演团走进德州,8位工匠级厨艺大师给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传授鲁菜技艺。 [详细]
大众网记者从德州市人社局获悉,德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生活补贴和大学生创办企业房租补贴第一季度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详细]
3月7日,德州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7周年大会在德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召开。 [详细]
3月8日,全市实施“绿满德州 生态美市”造林行动动员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副市长董绍辉,市政府秘书长王震秀出席。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