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记者在十里望回族镇前河套村休闲广场上看到,三个一帮,五个一伙的老人在那里纳凉。一位93岁高龄的老奶奶摇着蒲扇说:“死人出丧花钱越来越少了,儿女们比着劲儿的孝顺了,俺活不够呀。 ”“自从2004年开始,我们村实施丧葬三次改革,要求儿女用在老人丧葬上的巨额花销改为厚养。 ”前河套村党支部书记杨开云向记者讲述了三次丧葬改革的事情。
前河套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近2000人,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不少外来人口。 “村内人员情况复杂,十一年前,打架斗殴,不孝顺老人等各类不文明事件时有发生,大家商议找突破口抓精神文明。 ”杨开云说。
殡葬改革成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每一次改革,村里要开四次大会举手表决通过。 “第一次,是村干部;第二次是全体党员干部,第三次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第四次全体村民。少数服从多数,保证群众知晓率。 ”杨开云说。
第一次是土葬改祠堂。 2004年,村里建起了骨灰祠堂,要求村民死后火化后不占棺材不土葬,骨灰盒安放进祠堂,每逢清明节或先人祭日,村民到祠堂祭奠。这个办法实行后,村民宋长安是 “头一锄”。他父亲病故,兄弟仨想给父亲风风光光办丧事。杨开云从中做工作,使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打算。从此,村里不论谁家有老人去世,骨灰一律进祠堂安置。
第二次是出丧五天改三天。 2008年,村里又将出丧时间五天丧改为三天,不雇吹鼓手。当时很多老人不愿意,他们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过了七十岁去世是喜丧,应该操办的大点。 ”这个办法公布后,杨开云的亲叔杨志洪老人去世了。杨志洪的儿子杨开明也是村干部。村里人都伸着脖子看:老杨家会不会按着新法办。杨开云说:“定了制度干部要带头照办,不然,以后乡亲们谁还信咱。 ”从此,他们村里死人出丧都是三天。
第三次是穿孝衣改戴黑纱。过去村里死了人,孝子贤孙穿孝衣,花费很大。从去年,村里出台新办法,要求不再穿孝衣,用臂带黑纱或白花替代。帮忙的村民不在丧主家中吃饭。 “同样是丧事,周围村要花费一万多块钱,在俺村花不到三千块。丧事简办,省钱、省时、省力,村民从开始不大习惯到现在都赞成。 ”村干部宋兆雪说。
每隔一段时间,杨开云就要打开大喇叭讲上一段“厚养薄葬”的好处。年终进了腊月门,他就要盘点各家儿女孝顺父母的情况,并通过广播告知村民。同时进行改革的还有办喜事。 “谁家孩子结婚,村干部帮着操办时,一杯热茶,两碟花糖、瓜子就完事。 ”杨开云说。
“俺这个村是十里八乡的文明村。儿女们个个孝顺懂事,老人们都心情愉悦,外村的姑娘都愿意往俺村嫁,这都是移风易俗带来的新变化……”村民宋学征谈起本村的改革止不住赞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