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据说

工业强市战略构筑发展根基 德州亿元企业增至2018家

2015-04-27 23:50:00 作者: 来源:德州日报
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1351”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培植销售收入 10亿、30亿、50亿、100亿级的企业分别达到40家、30家、20家、10家

     

      ■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1351”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培植销售收入 10亿、30亿、50亿、100亿级的企业分别达到40家、30家、20家、10家

      ●抓好15家大企业、30家强企业、60家新特企业

      ●扶持对象从115家到100家再到60家,范围不断缩小,政策持续聚焦

      ■2010年末,全市有5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

      ■到 2014年末,60家重点扶持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增至17家,其中4家进入百亿元企业行列

      

      “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的企业有2914家,居全省第四位。 ”4月16日,在市经信委工作了20多年的张春来向记者介绍了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20年前的德州,国有企业受大环境影响普遍面临困境,民营企业刚刚起步难撑大局。在产业层次上,除了纱线、农机、农副食品,各企业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高端项目、优质产品。据1994年底的统计数字,当时全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刚成立的德州市明确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开始集中资源扶持工业发展。

      1995年,黄鸣正式创办皇明太阳能公司,并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建起第一座生产车间。同一年,乐陵的金麒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刹车片敲开欧美市场的大门,企业从此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禹城,福田药业率先推出的木糖醇产品畅销全国;在中心城区,华鲁恒升开始重点发展化工产业,此后陆续构建起了以甲醇、甲醛、有机胺等为核心的一碳化工产品链。

      20年,我市一批骨干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撑起德州工业经济的新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在培植骨干企业方面的政策,从“撒网式扶持”向“精准扶持”升级。

      截至目前,我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已增至2018家,数量是建市之初的250余倍。据市经信委主任王爱民介绍,我市希望能在未来2至3年里,培植出3至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用坚实的实体经济筑牢幸福德州的根基。

      □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贾卫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雪)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