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即将迎来撤地建市20周年,自1995年撤地建市以来,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已连续23年全面完成人口控制计划,先后创建了5个国家级、6个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和6个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医疗卫生机构20年增加4406个,涌现出全国第一家民营口腔医院上市企业,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评审,这一些列的成绩,为德州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医疗卫生机构20年增加4406个
199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88个,床位数8793张,卫生人员数15379人,卫生技术人员12638人。时至今日,全市总人口580万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794个,床位数21895张,卫生人员40230人,卫生技术人员数26177人,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充。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人次1044.61万人,出院人次77.71万人,医疗门诊急诊服务量明显增加,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撤地建市前,全市医疗设备的更新和使用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市新增了1.5T磁共振、128层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GE彩超、遥控透视机、CR成像系统、尿沉淀分析仪、电子胃镜、全自动血球计数仪、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中药煎药机、乳腺钼靶X线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监护仪、血管造影系统、直线加速器、乳腺钼靶X线机、动脉硬化诊断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十六层螺旋CT、腹腔镜、可视流产仪、母婴监护仪、人工肾透析、威视三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先进设备。
新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大量投入使用为我市医疗卫生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极大提高了我市医疗诊断、治疗及科研的整体水平。
我市有了三甲医院
20年来,我市市级医疗卫生体系规模不断扩大。市人民医院病房楼、门诊楼和新病房分别于1998年、2002年和2010年建成,新门诊楼扩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2014年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区医疗卫生龙头地位。市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市中医院开发区东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妇幼保健院开发区分院,提升了东部城区的卫生服务水平。
2003年,原肿瘤医院(结核病防治所)、原第二人民医院与139医院成功合并为新第二人民医院,成为既有区域综合优势,又有肿瘤防治、传染病防治和精神病防治等专科特色的西部城区医疗中心。1995年德州地区中心血站更名为德州市中心血站。1999年全市临床用血实行统一采供制度,同年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于无偿献血;1999年10月全国召开无偿献血表彰大会,我市荣获金奖,此后我市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2007年,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组建,实现了全市急救电话统一受理、统一调度。将德州市医科所、德州卫生学校整合到德州学院,打造德州卫生教学、科研高地。
德州出现全国首家民营口腔医院上市企业
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于2007年从城镇居民开始,补助标准人均7元,2009年扩大到城乡居民,补助标准人均15元,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由初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增加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0年以来,全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显著提升了居民健康水平。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为476.93万城乡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2.58%,老年人健康管理42.64万人。2013年起,春节期间开展“健健康康过大年”主题服务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健康教育、咨询义诊和查体建档等多项健康服务。
公立医院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平原县作为全国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齐河县、乐陵市、庆云县作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县,均按照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实际收入的30%,调整诊疗、手术、护理、床位及中医服务的价格。
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集中采购工作,全市累计发送基本药物订单3.1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34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通过省药采平台进行采购,完成交易额8.3亿元。
社会办医取得新的进展,引进高端医疗服务落户德州,2014年,德州可恩口腔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会新三版成功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民营口腔医院上市企业。
德州国医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2012年,德州市中医医院获评为三级乙等,2014年被列为国家“治未病”项目建设单位;2013年全市9家县级中医医院荣获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荣誉称号。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2012年,临邑县荣获全国农村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德城区荣获全国基层社区中医药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禹城、齐河、宁津、乐陵4县(市)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医院、宁津县保店中心卫生院、临邑县宿安乡卫生院、齐河县赵官镇中心卫生院、乐陵市黄夹镇中心卫生院、乐陵市朱集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全省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
2014年,德州市德城区新华卫生院、禹城市张庄镇卫生院、宁津县宁津镇卫生院、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陵县滋镇中心卫生院、武城县四女寺镇卫生院、夏津县东李官屯中心卫生院、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抬头寺镇卫生院,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乐陵市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城县广运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已建成国医堂124处,达到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9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拥有省名中医药专家3人,市级名中医药专家(3批)98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名,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1名,省级农村基层优秀中医4名,2014年德州市11名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被评为“山东省基层名中医”。目前,组织“西学中”两批600余人、招收山东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函授学员310余人,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
德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开始试点,临邑县为全省首批试点县,2007年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铺开。2003年人均筹资标准为10元,2003年以后逐年提高,至2013年,人均筹资达到350元,其中政府补助280元,农民自筹70元。2003年至2013年全市累计筹集资金41.15亿元,报销补偿支出36.68亿元,受益人口达到3369.87万人次。
2010年,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启动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2011年,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力度,实现省级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全面推开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2012年,报销比例和报销封顶线进一步提高,参合群众受益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3年,启动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工作,重大疾病病种扩展到20种,切实减轻了参合群众特别是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2013年,全市应参合人口437.12万,参合人口436.89万,参合率达到99.95%。至2013年底,全市共确定定点医疗机构2409处,市、县、乡、村四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与县级管理平台联网报销,患者在德州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可实现即时结报。2014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德州市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