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天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全国红色精品展”近日在董子文化街落下帷幕。期间,来自新加坡及国内 16个省、市、自治区,133位红色收藏爱好者云集于此。此次红展会参展规格之高、参展规模之大、展览藏品之丰、竞赛展品之精,创下了全国历次展览之最。
在文化街区全国遍地开花的当下,董子文化街何以将享誉全国的收藏盛会吸引而来,并且办出了全国最有声势的红展会?近日,记者带着这一疑问走进董子文化街探寻究竟。
“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全省第一”
对于市民而言,董子文化街并不陌生。它坐落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属于董子园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董子风景园区是为了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而建。据史料记载,董仲舒青年时期曾在德州研读儒学13年,历史上建有董子读书台,2007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挖掘历史资源将其复建。风景区沿沙王河水系延伸,台临水建,景随水出。这里的人工景观全部是传统建筑,灰、白主色调体现出了古朴、简洁、大气的古典建筑风貌。
记者走进董子园风景区时,只见这里河湖相连,花木扶疏,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名家墨迹点缀楼台桥阁之上,气势恢宏的读书台、凝气传神的董仲舒像、庄重典雅的“三策固本”牌坊,勾勒出了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墨画。
董子文化街位于沙王河西畔。这个占地150亩,长达1000米的仿古街区依沙王河南北延伸,三条步行街,500余店铺。一期以徽派风格为主,黛瓦白墙、明格雕窗;二期唐风汉韵,颇具汉唐盛世气度。
据董子文化街的工作人员介绍,董子文化街共有三条主街道,商业区被这三条街道分为了东西朝向5个营业街面。而三个街道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西街一楼之上形成的宽约15米、长约200米的“天街”,这在德州周边地区堪称首创。
整个董子文化街共分六大区域,有名人字画区、红木家具区、根雕奇石区、古玩玉器区、美食茶艺区和商业商务区,形成了集休闲娱乐和古玩商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业发曾评价董子文化街“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全省第一”。
董子文化街让文化经营者找到了归宿感
不知不觉间,记者一行走到了一家名叫“荆溪堂”的紫砂壶店铺前。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董子文化街,听一听常驻此地的客商的感受或许会有收获。
几句寒暄之后,店主人孙志军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疑问,而是讲述起了他与董子文化街的一段“姻缘”。
孙志军是河北衡水人。去年的一次偶然,他与朋友到董子文化街游玩,董子文化街处处如诗如画的景致一下子就拨动了孙志军的心弦。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他当即决定在董子文化街租赁一间店铺,经营他所喜爱的紫砂壶。
孙志军告诉记者,他曾经游览过许多文化街区,董子文化街是他认为最具特色的文化街区了。它如一颗明珠般镶嵌于董子园风景区,与董子读书台和谐呼应浑然一体,在这里生活,如同生活在一幅风景画里。另外,董子文化街功能之完备,也是吸引众多商户入驻的原因。这里除了涵盖各文化艺术门类,还配备了2600平方米的美术馆、1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和2000多平方米的贵宾接待室、报告厅、书画展示大厅和拍卖交易大厅以及10个艺术家工作室的配套服务设施,且常年向各种文化活动免费敞开。
功能完备的设施,保证了这里常年大小活动不断。除了每年一届的董子文化旅游节,春秋两次全国奇石玉器展,每年的元宵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这里都会举办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与此同时,名家书画展、艺术品鉴赏活动以及各类艺术品拍卖会更是常年不断档。集彦斋、华丰堂、孔维克艺术馆、汉鼎画院、上海永寿红木、德州珍本轩红木、福建红木,昊天玉坊、翠园阁寿山石等一大批书画、红木、玉石店(馆)生意兴隆。收藏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运河文化促进会、摄影家协会、藏书协会等纷纷落户董子文化街。
更为重要的是,董子文化街让文化经营者找到了归宿感。董子文化街虽然坐拥风景优美的董子园风景区,但是它却从不一味追求招商,而是卸下浮躁、扎扎实实地“涵养”文化产业,这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大有裨益。对于商户而言,不管经营什么门类,都有一个文化理想,董子文化街就为商户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孙志军说,建设文化市场不是一时的效益,而是长远的效益。建设董子文化街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些离开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是办不到的。董子文化街的开发者——兆光集团能够挑起这个担当,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也必将造福子孙后代。
将董子文化街打造成百年文化街区
经过实地探访,我们最初的疑问找到了答案,董子文化街不但坐拥风景优美的董子读书台,还是周边功能最完善的文化街区,更是享誉全国的文化集散地,能将全国性的红展会吸引过来并且办出亮点就不足为奇。
但是,随着这个疑问的解除,一个新疑问也随之而来。一般而言,文化产业很“烧钱”,投资大且短时间内难以回收利润。即使一方政府举全部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尚且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一般的商业地产项目不会轻易投资文化产业。然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兆光集团为什么挑起了这一重担?
6月20日,在兆光集团董事长办公室,董事长王兆连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因。
兆光集团与文化产业结缘并非偶然。一直以来,德州就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收藏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然而,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交易场所,“有市无场”是我市文化产业的具体写照。建立全市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易市场,将德州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起来,是兆光集团进军文化产业的初衷。
但是,王兆连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像开发商业地产一样去开发董子文化街,不过是走一条许多人都在走的老路,不但难以整合文化产业,反而会损害文化产业的发展。
“南京夫子庙、北京琉璃厂这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市场,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淀才真正形成了大产业。 ”王兆连说,董子文化街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拿出打造精品工程的魄力。
从开始设计,兆光集团就找了一个高起点。虽然每平方米20元的费用,就可以设计出一个文化街区,兆光集团却在此基础上每平方米增加了100元,总投资近1000万元,请来了中国汉嘉设计集团。与此同时,为了将董子文化街打造成百年文化街区,兆光集团还投资了1.4亿元用于建设董子文化街的配套设施。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6000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博物馆、展销大厅、报告厅、贵宾室和工作室;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设了码头、景观桥、亭台楼阁、人文雕塑、繁露广场以及飞檐斗拱的聚贤阁等等;投资了7000多万元建设了小桥流水、美轮美奂的“不窥园岛”。这些公用景观大大提升了董子文化街的文化品位,让来过董子文化街的人无不赞叹这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景色。
此外,兆光集团在培育董子文化街的“人气”上,也下足了功夫。董子文化街自2009年9月16日开街以来,兆光集团先后拿出了3000多万元的让利和补助,保证了董子文化街的大小活动不断;同时,展厅、场馆、场地均免费对外开放,只此一项,兆光集团每年要投资100多万元。
如今,董子文化街已经成为鲁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文化市场。2011年,董子文化街曾被评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齐鲁文化特色新地标”。红展会期间,还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了全国首个 “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据统计,董子文化街自开街以来,承办各种大型展览30余次,研讨会50次、大型交易20多次,义务咨询鉴定6次。
采访王兆连董事长时,他激动地说:“中国德州董子文化街是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山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城文化高地一系列战略部署而倾心建设的,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在市委市政府其各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充实、完善、提高董子文化街的内容、设施,把董子文化街打造成‘山东第一,全国知名’的文化高地、收藏基地、旅游胜地。 ”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