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权威解读1

从四大战略任务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5-01-10 14:54:00 作者: 来源:城市中国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3月16日正式公布。《规划》提出,要实施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城镇化成为关注焦点

      城市中国网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3月16日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全文共8篇、31章,共计三万多字。

      《规划》提出,要实施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

      《规划》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

      《规划》提出,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长期参与中央城镇化政策起草和制定的城镇化专家李铁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即“人的城镇化”,《规划》找准了未来工作的着力点,有助于提升城镇化质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城镇化率的表格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人口城镇化率的表格

      李铁在他主编的 《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中多次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但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短板”。比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部分城市存在棚户区、城中村等问题,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人口大跨度流动,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李铁认为,让进城农民早日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当务之急是尽快将“三个1亿人”的目标细化,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综合承载力,合理设定任务指标,以早日形成“硬约束”。同时,还需做好配套政策,既要从财税、社保等方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机制,增强流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动力,也要从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给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更多支持,让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

      转型决定《规划》历史意义

      《规划》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城市中国网总编辑冯奎认为,《规划》印发规格高、并非远景式的战略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等精神一脉相承,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冯奎指出,综合世界各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践来看,旧的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问题同样众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十分显著。转型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必然之路,一定意义上说,未来几年决定着中国城镇化能否转型成功,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质量。这也是这份转型规划最重要的历史意义。

      《规划》是城市群发展的必要保证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规划》中指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张国华认为,《规划》对我国城市群发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张国华指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城市群推进路径关键在于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产业体系,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形成、升级集聚和空间转移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综合交通体系的网络构建三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要打破行业管理和地方行政管理壁垒,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理论创新、产业体系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创新,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必要支撑保障条件。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需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用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从事城镇化政策研究工作多年的徐勤贤博士认为,《规划》中提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关键在于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用。她指出,《新型城镇化规划》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中,提到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突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要素吸引能力,时刻准备着承接大城市向外疏解的产业、人口、资源。

      徐勤贤表示,对于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仅仅“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还是远远不够的。据她介绍,一些经济发达镇早已是城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解决了城镇管理中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经验值得推广,而且应该研究给予设市。

      《规划》是以城镇化为主线的多规融合性战略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表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以城镇化为主线的多规融合性战略;是国家层面的更加突出战略性,导向性,目标性的战略规划;是突出以人为本民生性特征明显的规划;是通过转变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发展中不可持续问题的顶层设计。

      沈迟指出,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反映出四点:一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可能绕开;二是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四化同步,协同发展;三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反映;四是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靠建房子造出来,也不可能靠调整行政区划和统计口径真正提高。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黄新)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