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4-2778800

通讯员qq群:144738782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专访实录

“所庭联动”机制

2013-04-01 10:5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建立“所庭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各类隐患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2011年以来,为突破疑难案事件“调不动,解不开,送不出”的瓶颈,积极谋划,大胆探索,联手县法院建立一项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即派出所在调解疑难案件或纠纷时,对需移送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邀请法官提前介入,共同向当事人讲法析理,告知诉讼可能的判决结果、诉讼风险、及判决执行情况。调解成功的,派出所当场

      建立“所庭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各类隐患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2011年以来,为突破疑难案事件“调不动,解不开,送不出”的瓶颈,积极谋划,大胆探索,联手县法院建立一项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即派出所在调解疑难案件或纠纷时,对需移送法院通过诉讼解决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邀请法官提前介入,共同向当事人讲法析理,告知诉讼可能的判决结果、诉讼风险、及判决执行情况。调解成功的,派出所当场出具调解协议书;调解仍不成功,当事人再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今年,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所庭联动”操作规程》,扩大了“所庭联动”的适用范围,出台了《“所庭联动”考核办法》,截止目前,通过“所庭联动”成功调处疑难纠纷案事件73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协议履行率100%,实现了有责信访案件零发生,群体性事件零发生,这一机制也得到了省市政法机关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县、全市创稳定、建和谐的“亮点”工作。《人民公安报》、《山东法制报》等传媒相继予以报道,普遍认为这一机制是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保障。

      

      “所庭联动”这一机制,省去了群众到法院打官司的麻烦,事情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节约了时间、精力、财力,刘学广局长介绍了这一机制的工作模式:“所庭联动”调解的案件主要包括:因工伤、医疗等各类事故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造成轻伤、轻微伤,在医疗费等赔偿时发生的纠纷;法庭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有矛盾激化苗头,需要公安介入的;需要公安或法庭介入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等。“所庭联动”操作简单、启动迅速,派出所、法庭双方互建“所庭联动”工作室,互设联络员,对需要启动“所庭联动”机制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及时填写《“所庭联动”响应申请单》送达对方,另一方认为需要参与的,及时派员参加。“所庭联动”,不仅派出所与法庭之间可以直接启动,而且由县公安局与县法院之间也可启动。只需一个电话,法官就能来到群众身边。

      

      “所庭联动”不仅不会给法院法官增加工作量,相反会减少工作量。当前,发生案事件,群众都会在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公安机关先期处置。根据法律规定,适应调解的案件,公安机关两次调解不成功的,当事人应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如果案件在公安机关不能及时和解,当案件进入诉讼程序,矛盾仍然难以解决,法官的工作量依然很大。“所庭联动”能在短时间内化解问题,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法官的工作量。对公安、法院以及双方当事人来说,“所庭联动”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可以说是一项“多赢”的举措。

      

      刘学广局长介绍说,群众对这一机制也非常认可,特别是案件双方当事人。适应“所庭联动”调解的案事件,只需要当事人同意即可启动,不收取任何费用,法官即来到群众身边讲理析法。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时间长,耗费精力也大,很多群众不愿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现在群众处理问题,也是要计算成本的,如果问题短期内得不到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要经受更大损失。“所庭联动”在处理案件方面,又多给群众指出了一条化解问题的路,况且这条路还很平,没有“沟”和“坎”,社会成效很明显。

      

      刘学广介绍说,通过县公安局近几年的宣传,群众对这一机制也了解得很深、很透了,有的当事人直接要求使用“所庭联动”机制调解案件,想当面听听法官的意见,很多疑难案件都能在短时间内结案,有效避免了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所庭联动”是维护稳定、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刘学广介绍了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方面,武城县局的其他亮点举措,如:结合深化“大走访”活动,武城县公安局组织开展了“三进三实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三进”即:机关进农村、民警进农户、服务进万家;“三实”即:真访实问察民情、真心实意解民忧、真帮实扶惠民生;“三提高”:即提高公安公信力、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去年,共走访农户1600余户,为群众解决孩子升学、困难家庭补助、为帮扶村60岁以上老人入人身保险等实际问题140余个,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此外,武城县公安局还坚持了“三公开、两回访”长效监督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三公开”:一是设立局长公开电话接受群众投诉,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投诉。二是落实局长公开接访,每周三只要上级没有重要会议,都在信访接待室办公。每逢重大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名局领导在信访接待室公开接待来访群众,确保矛盾能够及时化解在基层。三是在执法服务单位设立阳光警务监督栏,在明显外置悬挂、摆放,公开《纪律条令》、办案时限、办事程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两回访”:每月利用购置的社情民意调查系统对各出警单位的110接处警情况和行政案件当事人逐一回访,满意率低的予以处罚。“三公开、两回访”这一机制,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同时,武城县公安局高度重视与网民的沟通、交流,建立了“武城公安”官方微博、“武城公安”微信,以及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微舞台”唱出武城公安的“好声音”。“武城公安”新浪和腾讯两个微博以及“武城公安”微信开通至今,回复网友咨询136条,受理网友反映问题42个,解决诉求29个,在密切警民联系、服务打防管控、强化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学广局长在访谈中介绍说,武城县不只是群众满意率高,而且民警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比较高。去年,在全省公安机关民警幸福感和满意度调查中,武城县公安局民警幸福感指数达到82分,满意度指数达到80分,在全市排名第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局党委的决策部署,更离不开广大民警的辛勤付出。去年以来,武城县公安局加速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在“做大做实基层,做强做专大队,做精做优机关”下功夫,重新修订了《绩效考核办法》,理顺派出所与专业队的关系,明确社区民警的职能定位,最大限度地为派出所减负减压,使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采集、治安防范、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中去,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从优待警措施。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新招录了50名事业编民警、45名派出所协警,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局面。在全市率先把全局民警每月470元的加班补贴足额发放到位,为民警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全体民警包括离退休民警进行了健康查体。同时,为保障民警能够全身心的在社区工作,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9处高标准警务室,设备设施齐全,努力为社区民警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同时,我们狠抓了精细化管理,按照“务实、规范、创新、服务”的理念,注重效率、效果、效应,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健全了“责任分解、过程控制、考核督导、奖罚兑现”的执行链条,明确每个民警的职责任务、标准要求,使每名民警都能精心精细、每个环节都能精确精准、每项工作都能精益求精,有效提高了警务效能。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刘学广局长介绍了武城县局今年的重点工作部署: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了“12345”的系列部署,全省公安工作会议提出“以深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为重要载体,以规范执法为基本警务,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以严管队伍为核心保障”的要求,武城县公安局根据市局的部署要求,明确了今年的主要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秉持“务实、规范、创新、服务”的工作理念,时刻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开展“改进作风年、基层基础年、群众工作年、情报信息年”活动为主线,坚持民意导向引领工作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落实,坚持理念转变驱动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应用提升警务质态,坚持固本强基增强基层活力,以“能力建设”为支撑点,以公安信息化、城乡警务一体化、基层基础常态化为结合点,以“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社区六进”为切入点,以计分制绩效考核和学习量化积分考核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武城公安既要与全市公安工作同频共振,又要打造工作亮点、彰显自身特点,从而实现整体工作争先进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崇敏)


友荐云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