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定期维护项目比赛现场。
选手进行车轮定位。
选手在车身修复(钣金)项目比赛中。
□文/图 本报记者 韩超 王志伟
6月17日,2015年全国中职汽修大赛进入了第2天。德州交通职业中专的专业实训室变成了竞技台,选手们身着统一参赛服,精神抖擞,信心满满。
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各项实战比赛纷纷开始。在车身修复(钣金)项目场地,来自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的陈鸿泽正准备进场比赛,他为这次比赛做了3年的准备。他说:“我从小就喜欢汽车,为了能到技校学习汽修技术,我外出打工攒学费。希望能通过这次大赛检验学到技能,取得好成绩。”比赛中,他时而到电脑前操作,时而俯身查看底盘下的测量点,紧张而有序。裁判员介绍,电子测量在事故车维修与二手车评估中应用广泛。车身修复时,需要进行底盘车身各点准确的数据测量,并与出厂时车身数据进行对比,以保证修复后的事故车车身数据与出厂时一致。
来自呼和浩特市第三职业中专的雷坤走出空调维修项目赛场,刚刚结束比赛的他心情十分舒畅,他说这次有幸与上届空调维修个人冠军秦源的陪练同场竞技,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国家级赛事和高手过招,增长实战经验。
教育部明确规定,获得大赛三等奖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可被相关高等院校免试录取。西北外事中专学校的指导老师何连宝介绍说,上届比赛刚刚结束,就有很多企业向参赛学生抛来“橄榄枝”,底薪基本上都在每月5000元以上。每次大赛过后,获奖选手除了选择继续深造的,都会被企业以非常诱人的高薪“一抢而空”,成为实打实的“金蓝领”。
“现在,社会上对中职教育仍有些偏见,其实,苦练技能的中职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一点也不比高校毕业生差。”上届车身涂装个人冠军江晓天的指导老师葛建峰此次带领5位选手参赛,他说,学校以大赛为“风向标”,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养,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通过参加大赛也能反作用于职业教学,促使职业技术院校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