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学徒制构建职教育人新模式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什么是现代学徒制?有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教育与产业如何进一步融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我市部分职业院校——
2015-06-17 -
“坡型模式”架起成才立交桥 ——齐河县职业中专创新办学纪实
“感谢学校,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精心培养,使我落实了这么好的工作岗位!”4月15日,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0级“3+2”大专班学生杨杰回到母校看望班主任高茂岭,杨杰已经与青岛地铁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月工资5000多元。杨杰在齐河县职业中专学习3年后于2013年9月转入山东职业学院学习大专课程。今年4月份,他顺利签约,落实了就业岗位。
2015-06-17 -
中职生“3+4”直通本科招生80人
“考不上高中,孩子就上不了大学了,这可如何是好?”近日,市教育局出台2015年德州市中考政策,普通高中计划招生30460人,不再招收扩招生,中职、技校招生23730人。这一政策,让部分学生家长感到很焦虑。
2015-06-17 -
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途径
初中生上中职后,不用参加高考,就能直接上本科。2013 年,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率先与山东交通学院开展“3+4”试点。今年,该政策再次扩大在德州的招生规模。作为一项中职生升学深造的新政策,“3+4”分段培养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5-06-17 -
高职教育更接“地气”
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有了评估标尺 “该试行标准颁布将有助于各高职院校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章侠说,该标准将成为评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为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职毕业生提供重要参考。
2015-06-17 -
校企“联姻”让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
“没有想到儿子在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学习两年后就能这么顺利找到工作。”提起儿子的工作,禹城市房寺镇北冯村村民冯汉就笑得合不拢嘴。
2015-06-17 -
校企无缝对接创新职教就业模式
2013年,我市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市教育局狠抓职业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之路——
2015-06-17 -
到2020年形成德州特色现代职教体系
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调研我市职教发展情况,就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今后,我市教育系统将在建设“全省唯一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力争布局和规模更加科学,抓好品牌专业培育——
2015-06-17 -
让职校生就业“零距离”
8月3日,记者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遇到粮油旅游系粮食工程专业2011届的毕业生陈伟,他利用休假期间回母校看望老师。他告诉记者:“我是大三上学期参加学院组织的校企合作面试成功后,到中储粮镇江基地品控部顶岗实习的,毕业后就提前转为正式员工了。
2015-06-17 -
民办公助 德州职教“火”起来
“马上就要去单位报道了,那里有很多学长学姐,很容易适应。”6月10日,记者在山东华宇工学院采访,遇到了即将毕业离校的电气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孟祥东。据了解,该院2015届3000多名毕业生大多数已被用人单位抢先预定。
2015-06-17 -
民用无人机制造项目落户德州 16日已签约
6月16日上午,2015德州新能源汽车及交通装备产业投资合作恳谈会召开,现场1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61.1亿元。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长生,市政府秘书长刘长青出席。民用无人机制造等项目现场签约。
2015-06-17 -
中职直升本科 搭建求学“立交桥”
近年来,山东省中职学校每年招生约50万人,其中94%是农村学生,连续多年95%的就业率,使中职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而在我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出台后,现行职业教育往上不能贯通的体制“天花板”终被打破——
2015-06-17 -
3年打造20个省级品牌专业
2013年,我市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近日,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市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06-17